“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知易行难”
“治服己心者,强如攻城”
“心不在头脑里”
这些常在耳边的话,都在说什么?
—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
认知和行动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缝隙呢?
缺乏了修正你的假设。
我们做出的的行动是根据我们的假设做出来的。在我们改变了认知的情况下,没有修正自己的假设,是不会产生符合认知的行动的。
举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想沟通顺畅,需要有同理心。所以我们天天嚷着要提高同理心,要提升情商,增强沟通能力。但事实呢?经常还是会沟通不畅。你很懊恼,不知道为什么。你说我知道做人要有同理心啊,但就是做不到!
其实,不是你做不到。是因为你没有修正的自己的假设。你假设你说讲的知识(信息),是他人也知道的。你假设你的立场是被别人理解的。所以,当对方和你想法有出入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人怎么这么笨、这么难以沟通?如此简单的事情,都需要我来解释?
这个时候你产生不耐烦的情绪,会自然而然传达给对方。当然,对方也不买账啦,于是沟通就变得艰难起来。
你说这不是我的初衷啊,我是想和对方顺畅沟通交流的。怎么会这样子?
那我们反过来看看。如果我们在与对方沟通之前,就假设,我所了解的知识(信息)是对方不知道的,并非对称的。他的立场是和我不一样的,并非他必须理解我。
这样假设一改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在沟通的时候,是不是遇到对方不能理解我们的讲解和立场时,我们会更耐心、细致的做沟通?因为我们本身就假设别人是不知道,不理解的。
如此一来,沟通不畅的风险就减小多了。
同理,我们在产品的时候,为什么很多宣传会失败,营销效果不理想?
因为我们假设我这个产品消费者是关注的,感兴趣的,愿意来体验的。做出来的一系列行动就完全不符合用户视角。失败也是必然的,尽管你知道做产品要有用户视角。
那想要成功,我们该如何修正我们自己的假设呢?我们应该把假设修正成为:假设—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是不关注,完全不感兴趣,完全不了解的。行动的时候,自然会以引起他们关注、兴趣为目标。而不会陷入自嗨视角,想当然的认为,我产品这么牛逼,开启疯狂介绍产品模式。
所以,更高效符合认知的行动,来自更合理的假设。
认知与行动之间的缝隙,需要修改假设来形成新的心理表征来填补,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及时修正自己的假设,做个真正知道就做到的人呢?
我们明天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