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拥有超强的情绪感受能力,会很敏感地捕捉大人语言里的弦外之音。而且,他们还会把当下所感受到的强烈情绪,储存进记忆的深处,直到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
所以,亲子沟通涉及的不仅是语言的内容,也包含了家长说话时所流露出的情绪。我们在和孩子说话时不仅要留意用语,更需要留意随着语言所流露出来的情绪。
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责骂孩子,但是他们眼神里的失望或无奈,足以传递出能伤害孩子的信号。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用言语管教孩子,但我们的存在就是一种冰冷的暴力,只要我们在家,孩子就不敢大声说话、大声欢笑,家里每个人都压低声音,蹑手蹑脚,仿若乌云罩顶。
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不要说是未成熟的孩子,就算是大人也容易因压抑而产生身心健康问题。
所以,如果希望自己能跟孩子有很好的沟通,就一定要留意语言中的弦外之音,并努力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既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也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也是身为成年人的责任。孩子们手无寸铁无力还击,对养育者施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只能逆来顺受,所以我们必须留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不知不觉间伤害了他们。
有些时候,某些情绪能量来得太突然、太激越,我们一时消化不了,出于求生的本能,我们会启动自我防卫机制,把这些尖锐、激烈的情绪能量装进层层密封的盒子里,从而欺骗自己,完全拒绝和漠视它们的存在;或者是拼命地把它们往屋子里堆,把能照进阳光的窗户挡住,好让自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哭泣。
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些多余的负能量释放出来?
首先,承认情绪的存在。
不要故作坚强地对自己和别人说:“没事,没事,我已经不难过了。”“放心吧!这点事打不倒我的,我比你们想象的要坚强多了。”“我不会为这种人难过的,他不值得!”
这种雨过天晴的情绪状态确实可以达到,但需要时间疗愈伤口。
我们不可能在面对伤害时完全无动于衷,世界上也不可能真有什么可以快速愈合伤口的灵丹妙药。
要让这些负面的情绪真正地得到释放,就必须定点、定向地找到出口,而到达这个出口的第一步,就是大声地说出来,好让前来拯救你的愈合部队听见,得以辨识出正确的位置。
其次,允许自己有沮丧和伤心的权利。
我们为了照顾孩子强颜欢笑,认为自己一旦表现出脆弱,就无法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可我们不知道的是,当我们以为自己表现得勇敢坚强时,脸上哀怨、忧伤或愤怒的表情,以及身体语言出卖了我们。
我们努力压抑的情绪并不会消失,而会以另一种形式被发泄出来。
例如,为一件小事突然失控而大声呵斥孩子、尖锐而剧烈的头疼、失眠、容易摔倒等,这些反常表现反而会吓到我们原以为能保护的孩子,并延误了释放情绪的黄金时间。
所以,不要被自尊、骄傲或罪恶感绑架,允许自己行使发泄情绪的权利。
再次,找出能帮助自己释放情绪的有效方式。
有的人需要从不断地述说中得到释放,那就找个有耐心、愿意聆听的好朋友,让自己痛痛快快地把心里的话说出来;
有的人需要大声嘶吼,那就找个没人的空旷地方,撕心裂肺地大吼大哭大喊几声;
有的人需要美食,那就放纵自己吃一些让自己心满意足的食物;
有的人需要买东西,那就找个消费得起的商场,好好地任性一番。
最后,给自己设定一段合理的宣泄时间。
根据实际生活情况,例如身份和责任,以及“伤口”的严重程度,给自己设定一段合理的宣泄时间。
情绪伤口的愈合,需要漫长的岁月,不是闻几滴精油或大哭大喊几下就能完全好的,所以不要用不切实际的目标来混淆期望,甚至打击自己的信心。
我们先让这些有杀伤力的负能量被尽可能地释放出来,然后在不被过于干扰的情况下,慢慢愈合,最终释然。
因此,请给自己设定一段合理的宣泄时间,并在这段时间里毫无牵挂、毫无愧疚、毫无保留地释放痛苦情绪。
等合理的时间用完之后,你就要擦干眼泪,收拾心情,告诉自己这一阶段任务已经完成,必须往下一步前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