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会忽略他的缺点而肯定他的一切;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就会忘记(或忽视)他的优点,单看他的缺点而否定他的一切。
举一个实例来说明。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弥子瑕的人,由于他长得俊美,因此很受卫主的宠爱,被任命为侍臣。按照卫国法律的规定,私下使用大王马车者,将处以割断双腿的刑事。由于母亲生病,弥子瑕就私驾大王的马车回家探病。卫王获知此事之后,不仅未处罚弥子瑕,反而称赞他说:“子瑕真孝顺呀!为了母亲的病竞忘了刑事。”有一天,弥子瑕陪同卫王游览果园,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自己一半,另一半献给卫王。卫王高兴地说:“弥子瑕真爱我啊!把好吃的桃子献给我吃。”
很多年以后,弥子瑕年老色衰,卫王就不喜欢他了。有一次,由于小事弥子瑕得罪卫王,卫王就不高兴地说:“弥子瑕曾经私驾我的车,还拿吃剩的桃子给我吃。”在列举过弥子瑕的罪状之后,就把他免职了。
从上述的实例可知,很大程度上一般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态度受个人印象好坏的影响。
再说一则妙闻。
汉武帝到郎署(汉朝官署名)巡视,看到一个衣裳不整的白发老翁,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呢?何时在此为郎(宿卫之官名)呢?”
老翁答道:“臣叫颜驷,在文帝时就在此为郎了”。
武帝问道:“为什么?”
颜驷答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喜好年老的而臣尚年少,陛下喜好年少的而臣已年老,所以历经三世都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只好一直在此当差了。”
若文帝好武,景帝喜好年少,武帝喜好年老的话,颜驷一生的机遇必定大不相同。针对颜驷生不逢时,我们一方面感叹造化弄人,一方面深刻体会到个人的好恶影响识人之深。
世无完美之人,金无十足之赤。人,总是长处、短处并存。恃才傲物,常为人之通病;大才者,不拘小节;异才者,常有怪癖;才气越高,往往其缺点越显。高明的领导,对于人才应力求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倘若求全责备,则世上无人才可用。
既然人无完人,那么就不可苛求,否则将“世无可用之人”。所以,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其中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用人哲理。
求全责备乃用人之大忌。求全责备,是指对人要求过严,希图“完美”,容不得别人半点缺陷,见人一“短”,即不及其余,横加指责,不予任用。求全责备压抑人的工作积极性,防碍人的成长,防碍人的智能充分发挥;它让人小心谨慎,不思进取;防碍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力的发挥;它让工作人员缺少活力,“死水一潭”,缺少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它造成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极大浪费,因为任何人总是有短处,甚至是有错误的,而求全者的种种非难,会使许多人难以得到起用。
我国历代智能之士深知用人不可求全责备的道理。孔子在《论语》中就说过:“赦小过,举贤才。”《庄子·天下》也说过:“君子不为苛察。”《后汉书·陈宠传》上强调:“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唐朝《贞观政要·政体》指出:“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清诗别裁集》中更明确指出:“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可见,用人不可苛求已为历代用人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