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什么要精读
深度阅读的关键是理解,深度阅读的目的就是视角升级。
1 小孩的视角
2 家长视角
3 工程师视角
4 专家视角
二 什么值得深读-半衰期长的知识
快速阅读-仔细阅读一本书之前,在目录和序言里面,确定有哪些关键词需要关注
三 深度阅读的前提
1 初级
写摘要,标注重点,关键词关联记忆,文本材料图像化,重读3遍
2 close reading-超好用的阅读方法
1)首先,好书读三遍
第一遍,称作 cold read,基本目标是先把内容基本读下来;
第二遍,称作 warm read,读得仔细一些,加深理解;
第三遍,称作 hot read,透彻地理解内容,有总结,有分析,有提炼。
2)学会思考和问问题
精读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让孩子能根据文章内容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text-dependent questions)。
第一遍:主要根据故事情节问问题,比如有关 when, where, who, what, how 这些基于事实的问题。
第二遍:根据对文章facts的梳理,提出一些带有分析性质的问题,比如文章观点、文章结构、语言特色、文本类型等等。
第三遍:开始往上走,根据文章的深层含义,提出一些引申性的问题,比如推断、主题和自己过往经历和生活的关系等等。
3)理清逻辑结构
理清文章的叙述、论证结构也是精读的一大“任务”。美国的英语精读课上老师经常会引导孩子去发现文章或书中最常见的这四种逻辑结构:
Cause and effect 因果关系
Problem and solution 问题和解决方案
Compare and contrast 比较和对比
Chronological order 时间顺序
4)做注释、做笔记
精读过程中做注释是必须培养的深度阅读习惯。注释用于表示出不懂的有问题的地方、你认为重要的段落、喜欢不喜欢的地方、跟自己生活经历的联系等等。
3 练习性测试
《剧本创作指南》主要内容是如何写剧本、讲故事等。知道了这些概念之后,如英雄之旅和故事模型,如果不去尝试使用,这些知识很难完全掌握。很多时候可以尝试概念的应用,把书里的套路用于实践,检验一下是否产生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准备-预习-扫读-复习-应用
4 分散型练习
分散性练习指的是不需要持续地执行“练兵场”的任务,不需要持续地深度阅读。例如《穷查理宝典》,这本书里讲的东西需要长期反复的思考才能吃透,所以不需要集中一段时间把它读完,可以一年内偶尔翻一翻,在家里放一本,公司桌上放一本,有空了就翻开看几页,这种反复的分散性的学习,有时比集中学习更加的高效。
5 交错型练习(迁移)
不同的书都在讲同一个主题
6 详尽的审问(结构思考力)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就讲了一个概念: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指的是要把读过的书的内容,具体有什么逐一罗列清楚,也就是要用结构化的形式,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分析清楚整本书讲了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概念。
梳理清楚了结构,才能知道作者提出某一个观点的上下文边界,才能清楚知道他的这个观点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7 自我解释(用自己的话总结)
8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指的是遇到一些特别难啃的大部头书,由于它们的内容太过晦涩,无法执行“练兵场”的步骤,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到“十面埋伏”——找帮手。比如,某个概念很复杂,可以去知乎提问、去果壳提问、去百度搜索相关内容、找一些公众号文章答疑解惑等,寻找一些通俗版的解答。
9 围点打援
“围点打援”指的是某个概念很复杂,如果某本书很晦涩难懂就暂且放下,先读一些外围的、简单的书。例如《认知心理学》,这本书很专业,读起来很费劲,这时可以先读《图解心理学》,或者《剥洋葱心理学》等,利用一些通俗的图解类图书了解研究问题的主要内容,这就是“围点打援”。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先读简单的书,慢慢有了信心之后再来读晦涩的大部头。
“围点打援”和“十面埋伏”不一样,十面埋伏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方式是通过各种角度去强攻,而“围点打援”是暂时不攻击,先去把周边的问题搞定,再回来攻击难点。把周边的问题搞定之后,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看待问题的水平也会提升,再回头看核心读物的时候,会发现它并不难。
10 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说得通俗一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的核心是搞定书中的一些关键词。一本书里真正有价值的概念并不多,即便是一本非常复杂的书,只要搞定里面关键的概念,那么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也就被“消灭”掉了。
四 深度阅读的三个方法
1 寻找联系
寻找关联是看到重要概念时让你觉得很重要,要立刻联想到哪些现象能够被该理论解释,同时至少要找出五个可解释的例子,才能加深对该理论的印象。然后,要活学活用视觉化的表达,丰富自己的描述方式。
第一是经验联系。经验联系的代表就是之前用过的“拆书帮”RIA便签读书法。RIA便签读书法是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提到过的经典方法,就是产生一个经验性的联系——当我们看到某段话的时候,立刻想到这个内容我们之前是不是遇到过。
除了经验联系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关联法。之前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会发现某本书里讲的内容在别的书里也看过,比如《褚橙你也学不会》里的一些核心思想与《海底捞你学不会》里的核心思想是一样的,还有一本书叫作《会切西红柿,就能做餐饮》,这本书的主题同样也是与餐饮、服务行业相关,这种深度阅读的方法就是关联法。
2 探索冰山
有了这些连接之后,第二步是探索“冰山”。很多概念背后,都有庞大的知识体系支撑,好比一棵树苗,它在地下可能有一个很庞大的根系,树苗只是露在地面上的一个嫩芽而已。一个概念往往后面可能会有理论、原理等。概念是可以看到的,不能轻易看到的往往是背后的体系知识,而这些知识通常庞大且系统化。
如果想了解背后的体系,就要学会追根溯源。前文讲到,人的大脑更偏向于视觉化,那么这个结论是从哪儿得出的?这就需要我们追溯源头,其实就是逐渐网上溯源,找到第一手知识
从一个概念的阅读,到去探寻背后的原理,明白了原理之后,就能了解为什么有的习惯能够养成,有的习惯很难培养。深度阅读的第二步是探索冰山,去寻求概念背后的底层规律。一旦明白了原理,再去教别人做习惯养成的时候,就有了一套理论支持我们的观点。
3 多场景应用
知道概念后如何使用。这时需要进行多场景的应用,尝试在不同的场景下自如地运行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