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课,我都会聚焦两个问题:第一是老师提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有效问题,哪些是可以忽略的。第二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的反应如何。很多时候,我会记下学生精彩的发言,然后思考:老师该如何正确又智慧的应对学生的生成?
下面是北师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的一些片段。
01如何从学生的话语中拎出课堂所需
【片段1】
学生画角后,老师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
生1:有一个折。(他指的顶点)
师:哦,有一个折,就是顶点。
生2:有两条线,而且必须连在一起。
师:哦,有两条直直的线。
【评析】学生的回答带有很强的“不规范”,但是是不是这个“不规范”经过老师的直接接话就转化成“规范”了呢?定然不是。
【改进1】在上述片段中,面对学生的第一个回答,我们可以这样引。
师:他发现了一个折,你们发现了这个折了吗?指出来看看。(老师巡视学生的动作)
师:大家是不是指的同一个地方呢?同桌互相看看。
师:老师手里的三角板是不是也有这个折呢?谁来摸一摸?
师:(抽生)好,你来摸摸,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
生:有点扎人。
师:对,就是尖尖的,有点扎人,我们把这个折也就是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大家跟着老师读两遍。(生读)
师:你能把你画的角的顶点找到吗?在旁边写上它的名字吧。
这样,反复地用学生的“折”来引入,会给这位学生有一种很愉悦的感觉,因为他感觉自己的发现被重视了,同时,顶点这个规范的术语是在他的“折”上长出来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改进2】面对生2的回答,我们可以这样引:
师:谁听明白了他发言里有两个关键词?
生:两条线。
生:连在一起。
师:是的,他发言里的这两个关键词真的很了不起,你们知道为什么了不起吗?
生:告诉我们是角有两条线组成。
师:你能说具体一些,是两条什么样的线吗?
生:两条直直的线。
师:补充得很好。角有两条线,不是三条,也不是一条。并且这两条线是直直的,说明角的边就不能是——
生:弯曲的。
师:所以,从你们的发言我们可以知道,角有两条直直的边,用手摸一摸呢。(学生摸边)
师:为什么说必须连在一起呢?如果没有连在一起,像这样(师画两条不相交的线),你们看到角了吗?
生:没有。
师:而这个连在一起的连接点就是我们刚才学的——
生:顶点。
师:这个孩子真的很了不起,将角的组成部分说得非常清楚,观察能力很强。现在通过刚才孩子的发言,我们知道了一个角有1个顶点,2条边组成。你能把你画的角的边找出来吗?请写上去。
可以说这个学生的回答是很中肯的,老师需要放大学生的发现,引起更多孩子的共鸣,同时引向课堂的深入,直抵教学知识的本质。
02如何接住学生的回答
学生在他画的角旁边写了一个直角(的确也是一个直角)。
师:你为什么要写一个直角呢?
生:因为他的边是直直的。
师:那另外两个角也是直直的,为什么不写直角呢?
生:我知道他说的这里的直角(举着三角板)。
师:这个问题,我们下来探讨。
【评析】老师反应很快,一个反驳就让学生无话可说,很在理也站理。可是,课堂上需要老师站理吗?并不需要,需要的将学生的发现往前提升1英寸。很多时候的下来探讨,就是没有探讨。
【改进】
师:你为什么要画一个直角呢?
生:因为他的边是直直的。
师:你们同意他的理由吗?
生:这个角的边也是直直的,为什么不写呢?
生:所有的角的边都是直直的,都是直角吗?
师:其实啊,我很欣赏他这个发现。他的发现是在告诉我们角的哪一个知识点呢?
生:角的边是直直的。
师:是的,用他的特点来命名,也是我们常用的命名法。只是呢,在角的世界里,真的有一种角的名字叫直角,谁知道呢?(让生介绍,再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直角。)
如何从学生的发言中找到有用的信息,需要去读懂学生,也需要去读懂知识的下一站是哪里,才能让每一个说出自己发现的孩子,得到鼓励和信任,产生学习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