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双平团队”,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驱动力这本书。
第一节:驱动力的类型。
他的作者是[美] 丹尼尔·平克。
《驱动力》是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的最新著作。在书中,作者详细阐释了在奖励与惩罚都已失效的当下,如何焕发人们的热情,丹尼尔•平克以40年来有关人类激励的研究为基础,揭示了胡萝卜大棒这样的外部激励措施已不是激励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的最好方法。
在书中,他审视了驱动力的三大要素:自主、专精和目的。在每章的结尾处,还提供了实用的工具箱。
《驱动力》是对当前传统有关人类积极性理论的颠覆之作。本书将告诉你一个令人惊讶的真相:是什么在激励着你?希望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也可以真正了解自己的驱动力。
一、驱动力的类型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读一本新书,叫做《驱动力》。
为什么有些人事业成功,但有些人各项表现都平平?为什么有些人非常的高效,但另外一些人每天都在拖延,完不成目标,自我管理很差?为什么有些人工作积极努力,但有些人好像每天都非常懒散?为什么有些人家的孩子特别主动用功,但有些人的孩子天天鞭策,给很多奖励,孩子就是不愿意学习?
驱动力不足
《驱动力》这本书可以带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次我们要把答案的焦点关注在驱动力这三个字身上。
说实话中国的小孩,我感觉普遍都缺乏一种内在驱动力,我们特别缺乏一个驱动力的系统,可以让我们可以这辈子都很幸福、很快乐,很努力的活着,因为我们从小的学习都是被动的。
我们在学校是没有机会去挖掘自己的兴趣的,我们没有机会对一些任务说不,我们没有机会主动探索,所以整个上学的过程是一个完全没有内在驱动力的一个被动的过程。
等到我们工作了,很多人还是被困在赚钱的局面里,一辈子都在被动的工作,所以过得很痛苦。
我觉得80%的人之所以生活痛苦的原因是在于他的内驱力,内驱力不足做事情都是被迫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这辈子都被别人推着、攘着、拉着、拽着、鞭策着、赶着,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状态从心理到身体都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们说驱动力很重要,很多不幸其实不是能力出了问题,而是驱动力出了问题。
驱动力的类型
在人的驱动力类型上,目前是存在三种说法。
生物性的驱动力
第1种说法是,人的一种主要的驱动力是生物性的驱动力。
人饿了会想吃饭,渴了想喝水,甚至连性都是驱动力,这些驱动力都是一些生物本能的驱动力,我们会因为饿、渴或者是想要获得性快感而去做一些事情,这是人的第1种驱动力,叫生物性的驱动力。
外在动机
第2种驱动力来自于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一般指来自环境的奖励或者惩罚。当我们有机会拿到老板承诺的加薪的时候,我们会工作努力一点。当父母跟孩子说,你这次考试如果考第一,我就给你奖励一个小飞机,孩子会觉得我要好好学习,不然的话我就没有飞机了,所以如果有奖励、有惩罚,这个是可以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的。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有一派心理学家叫行为心理学家,行为心理学家的典型代表是斯金纳,斯金纳有一个实验叫斯金纳的箱子,他通过给老鼠奖励去强化老鼠的行为,让老鼠学会了去按他箱子里的一个装置,他觉得外在的奖励和惩罚是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行为。
他特别极端的主张过,只要给我一个孩子,我可以把他变成罪犯,我也可以把他变成数学家、医生、警察,他把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孩子身上,结果自己的孩子疯了,最后自杀,这说明仅靠外在动机,用奖励和惩罚去驱动一个人行为在某些情况下是有问题的。这是我们说的第2种驱动力来自于外在。
内在动机
还有第3种驱动力,本书作者认为有一种非常好的驱动力叫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一个人本来就很想主导他自己的人生,本来就很想学习,他本来就特别想要去创造一些新的事物,他本来就希望自己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好,这种需求是他的内在需求,所以这是我们认为一个人去行动的第3种动机叫内在动机。
存在问题
作者认为第2种驱动力是靠奖励、靠惩罚去驱动一个人行动,这种理论对于现在的社会已经不适用了,现在社会上的工作都非常复杂,都需要创新,想要让一个人更加努力的话,最好去激发他的内在动机,因为靠奖励和惩罚去驱动一个人,存在很多的缺点和问题。
比如奖励会让一个人做事的内在动机消失。
书上介绍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找了一群想要画画的小孩,有些小孩是给他奖励,有些小孩是不给他奖励,之后发现给了奖励的小孩坚持不久,不给奖励的小孩能够坚持得更久一些,他们在画画上表现的更有兴趣,所以作者认为这群孩子都是想要画画的,问他们,你们想画画吗?他们都说想。
但是你会发现,一旦你给其中一些孩子奖励,会让这些孩子没有办法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会觉得我做这些事情就是为了奖励,那么他做这件事情的积极性和乐趣会被抽干,也就是奖励会破坏一个人的内在动机。
另外奖励还有一个问题,它会让一个人短期的表现变好,但是长期的表现变差。
这个很好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比如公司通过奖金去刺激员工更努力的工作,那么在短期内员工受到奖励的刺激,确实会更拼命,更愿意主动加班,但是长期的话,他做这个事情的动机不来自于他自己,长期下来他会慢慢的对这件事情失去兴趣,其实对他长期的表现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作者讲到,其实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就是奖励,大棒是惩罚,这种外在动机反而会降低一个人的长期表现,
奖励会扼杀人的创造性。
我们想一下两个画家,一个画家画画是因为雇主要求他画,一个画家画画是因为他想画,请问两种画家,哪种画家会更具创造性?当你完成一项工作的时候,是为了乐趣,而不是为了奖励,这个时候你的大脑会更加的活跃,你做事的时候创造性会更强。
所以作者认为为什么现在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不适应时代了,因为奖励会扼杀创造性,而我们这个时代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
奖励还会抑制善行。
有没有发现献血是不给钱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善行都是不给钱的,如果你要是让他做好事,做好事之后给他钱,那么做好事的人就会变少,因为他们本来做好事是一种内在驱动,他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他希望获得一种道德感上的崇高。
但是你给他钱了,如果让我给100块,200块去捐款,我就不想去捐了,我认为这个事情已经被金钱给衡量了,所以有时候奖励会抑制人主动的去做好事,他反过来会造成更多的欺诈、走捷径以及不道德行为。
如果老板说,所有人只要迟到我就惩罚,只要能够全勤,我就给一个全勤奖,这时候会造成有些员工开始撒谎,我今天迟到是因为我出车祸了,我今天没有迟到,是我们公司的表快了,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拿到奖励,所以这时候反而会造成更多不当的行为。
奖励会让人上瘾,得到一次奖励会很开心。
但那之后期待的奖励会越来越多,期待的奖励会越来越大,没有奖励的时候做事就没劲,他会觉得好像吸毒的人没毒可吸了一样,他会失去动力,所以这也是奖励这种政策一个不好的地方。
最后奖励还会滋生短视的思维。
我对于这一点深有感触,如果你给大家一个季度奖金,那么大家会把目标盯在这个季度上,他会觉得我先不要管,以后我先把我季度的活干好,干到最好,有些销售为了拿到季度奖金,在开发客户的时候不择手段,这样的话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会对以后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这是奖励会带来的一些问题。
小结
我们今天主要想给大家讲,胡萝卜大棒的时代,通过一些外在的奖励和惩罚驱动一个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种方法真的不太好,我们需要去学会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机。
整本书接下来我们要讲解的核心是我们已经知道了内在的驱动力可以使一个人更加有创造性,可以让一个人表现更好,让一个人坚持更久,怎么样去激发这种内在动机?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