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在被问到:“您最奢侈的是什么?”的时候,他回答:“可以有几十本自己可以反复读的书”。我也总是相信和一本书或一种思想的邂逅,是需要缘分的。或因为一个想法,一句话……总之所有缘分的开始都只是偶然。所以,当缘分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珍惜。
我虽然是读文科的,但历史、地理等科目的书籍除了中学课本上教的东西,其他的完全没有什么了解。我一直到30岁的时候,才真正知道原来太平天国是怎么一回事,曾国藩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在之前只知道中学课本上说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直到有一天,无意中了解到,毛泽东在《毛泽东早期文稿》中评价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而同一时期的蒋介石也非常钦敬曾国藩,自认是曾氏的私淑弟子,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这使我对曾国藩这个人充满了好奇。
通过对唐浩明先生写的《曾国藩》的阅读,使我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他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他的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然而,这样一个名垂青史的牛人,却也是出了名的“笨人”,我们都听过曾国藩小时候挑灯苦读却被梁上小偷智商碾压的轶事,且不论此事真假,从他赴京赶考却屡次不中,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也可以看出,他的天赋并不高。那么,这样的一个“笨小孩”是什么令他成为儒林的楷模呢?我个人觉得从以下几个字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也希望可以提起大家对这人物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曾国藩之所以备受后人推崇,原因不仅是他的外在成就,更在于他的内在的修为。
静
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意思是心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微,处理事情也能够省力,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活中做到“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下,到处充满了机会、诱惑。“浮躁”早就藏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曾国藩是通过静坐这种方式达到静的境界的。当一个人能身形安静、思虑安定、胸襟安详的时候,一个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也会提高很多。虽然静坐这种形式我们不一定要效仿,但是我们也一定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自己静下来。曾国藩也曾讲过:“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可见他在静字上确实是下了很大功夫。在面对混乱的局面时,一般人都会慌乱、会手足无措,即便平时有十分的智谋,最终也只能发挥出五六分的水平,而“站的住”的人,也许平时只有七八分的聪明,却能把这七八分给完全发挥出来。只有内心有足够的定力,在真正面临危难的时候,才能临乱境而心不乱,站得住脚。
省
这里的省指的就是“反省”,孔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而把这句话用到绝的无非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从倭仁那里,学到用写日记的方式,每天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要做到慎独。
联想董事长柳传志推荐的一本叫《复盘》的书中讲过这样一句话:“人学习有三种途径,一种是自书本上学前人的知识,一种是从身边的人身上学其先进的经验,还有一种是向自己的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其中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是向自己学习,尤其对于成大事者,你的所作所为越是开天辟地的创新,越是无人可以学习,只能向自己学习。可见曾国藩就是通过写日记这种方式每天反省,向自己的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把这种习惯坚持了一辈子,所以才会在那种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创建了不朽的功勋。
而我们也不一定非要按曾国藩的方式每天写日记,但是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反省,从自已的经历中反省,从他人的经验中反省, 这样日积月累,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越来越少,也可以让自己避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这样所经历过的失败才会最终转换成为成功之母。
恒
曾国藩认为:人但有恒,无事不成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后半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曾国藩曾写出著名的“日课十二条”也就是每天要做的事情和对自己的要求,但有人可能会说,写计划谁不会啊,别说十二条,像这种东西,我写二十条都没问题。这确实是真的,随便整出几条对自己的要求来,这种事儿我们大家都干过,只是后来都没怎么兑现,所以渐渐地就忘记了,也没怎么重视。 曾国藩如果只是写写而已,他就是写一千两百条,我觉得今天也没有必要拿出来和大家说了。问题是曾国藩的日课十二条,写下来之后,终其一生,他几乎都是极其完美地做到了,甚至在晚年病重的时候,也都没有间断。这就是曾国藩最惊人的地方,这也是他一生修身养性最大的能耐,他自己总结为一个字---“恒”。恒心的恒。
而这个字也是我们一在很多人所欠缺的,现在我处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应接不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虎头蛇尾,已成为一种常态。曾国藩在给儿子信中写道:“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所以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拉开的。
勤
说到勤这个字,就不得不说曾国藩的五到和五勤,即:眼到、心到、身到、手到、口到;眼勤、心勤、身勤、手勤、口勤。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眼到与眼勤。曾国藩在论眼到和眼勤时讲:“遇一人,必详细查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像我们在工作中,看文件、材料不能像过眼云烟,毫无印象。要认真看,对上级的文件要反复看,领会精神,吃透战略、政策,记住要点,明确任务;对下面的工作报告要细阅全文,掌握工作进展,熟悉情况,看出问题,以便于指导。
二是心到与心勤。曾国藩在解释心到与心勤时说:“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积苦思”就是要反复思考、思索、思想;“至精诚”则是要全身心地融入与追求。 这样对于要了解的事物才能最终有“开”与“通”的把握。开,就是真正的了解;通则是彻底把握。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收集的信息,要动脑分析研究,采取归纳、比较、判断、推理和分析等方法,摸索、积累和总结工作经验,善于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三是身到与身勤。曾国藩在解释身到与身勤时说:“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就是说无论艰难险阻,都要亲身体验,亲自品尝。验“险远之路”,这叫行;品“艰苦之境”,这叫知。所以有行,有知,方为知行合一。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身边的幕僚、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做一个好榜样。
四是手到和手勤。曾国藩在解释的时候说:“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虽然看上去只是很小的生活习惯,但它却是拖延症患者的克星。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尝试一下。而且这种手到与手勤,其实是对动手习惯的提倡和培养,而动手习惯则意味着创造意识的形成与确立。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思想都是非常珍贵的。
五是口到和口勤。曾国藩解释道:“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这里的规劝与训导正是曾国藩为人的可贵之处。无论是对自己的子女、子弟,还是对自己的学生、幕僚对自己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进行“口勤”式的规劝与训导。 曾国藩正是用口勤这种方式做到“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经曾国藩举荐的官至总督巡抚的人就有四十多个。
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希望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可以做到五到和五勤。
忍
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他也在家书中说过: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这里讲就人生而言,只有忍这个字可以消解掉命运中的不幸和灾难,从而为人生的幸福与成就奠定基础。所以这里的忍,就不是简单地忍让了,因为简单的忍让只是躲避,甚至是逃避,怎么可能为成就人生打下基础呢?所以,这时的忍,指的是要有价值的忍。
我们一般人生活中都遇到过不顺心的事,甚至的憋屈的事儿,但大多时候,我们的忍,往往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忍气吞声,等忍多了,忍习惯了,最后就成了逆来顺受。这种忍,既是窝囊的忍,也是没有价值的忍。
那什么样的忍才有价值呢?从曾国藩早年的经历可以看出,刚开始办团练时,受到当地官员的排挤,甚至差点连自己的命都搭上。被人逼出了长沙,逼到了衡阳。曾国藩在衡阳,把小小的一千人的团练练成了将近两万人的一支庞大的地方武装。而这时候朝廷的绿营军早已经溃不成军,但他并没有急于雪耻,而是继续隐忍不发,人们都开始嘲笑他,甚至咸丰都在圣旨里骂他是胆小鬼。可曾国藩呢,还是无动于衷。后来曾国藩曾回忆说,就是因为自己忍得够狠,忍得够彻底,所以才为湘军的训练和组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后来,太平军一直打到他家门口了,他才终于带他强忍下来的湘军出山了,结果一战而取得湘潭战役的胜利,二战反攻湖北,取得武汉大捷,一时间不呜则已,一鸣则名震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学会培训实力、保存实力、发展实力的“忍”才是有价值的忍。
刚
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就是《挺经》。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那这本书究竟讲了些什么,对我们又有什么帮助呢?
《挺经》共有十八条,其中开宗明义的第一条是讲一个故事:有老翁请了贵客,要留他在家午餐。早间就吩咐儿子,前往市上备办肴蔬果品,日已过巳,尚未还家。老翁心慌意急,亲至村口看望,见离家不远,儿子挑着菜担,在水塍上与一个京货担子对着,彼此皆不肯让。老翁赶上前婉语曰:“老哥,我家中有客,待此具餐。请你往水田里稍避一步,待他过来,你老哥也可过去,岂不是两便么?”其人曰:“你叫我下水,怎么他下不得呢?”……老翁一直抵说不过,乃挺身就近曰:“来来,然则如此办理:待我老头儿下了水田,你老哥将货担交付与我,我顶在头上,请你空身从我儿旁边岔过,再将担子奉还。何如?”当即俯身解袜脱履。其人见老翁如此,作意不过,曰:“既老丈如此费事,我就下了水田,让尔担过去。”当即下田避让。他只挺了一挺,一场争竞就此消解。
《挺经》这部书的主旨,其实就是一个字--刚。主要包含着以下几个内涵:
第一,这个刚是像上面故事里的老翁一样,是一种临事时的入局之“刚”。从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可以看得出来,碰到事情别空发言论,别只做个旁观者,要能挺起胸膛负责任,这叫挺身入局。这也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一般情况下遇到好的事情,比如荣誉和奖励,我们都会争先恐后去争取。但是如果明知道是一个死局,还要挺身入局,这就不简单的是性格上的刚烈了,而是临事的大勇气、大担当。这种大智慧就是碰到事情,知道难,甚至已经预见到一个悲据的结果,但还必须担当,必须面对,必须不能逃避。这叫什么?这就叫挺身入局!
第二,这种“刚”是一种克难、克惰之刚。
曾国藩说:“败人两字,非傲即惰”老翁肯主动下水,这本身就是对自我惰性的克服。对于主动下水,老翁的儿子不愿意,货郞也不愿意,这正是因为人人图安逸、忌艰难的本性的决定的。就像早晨起床,赖床大概是很多人的通病,尤其是天气越来越冷的时候,温暖的被窝才是真正的安乐窝,所以那一刻最恨的大概就是闹钟了,任你再喜欢的音乐,如果把它设置成为闹钟铃声,你也会有恨它、讨厌它的那一天。
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写《挺经》,首先是一种临事、遇事时“刚”的智慧,其次更是一种安身立命、修身的“刚”的智慧。
李克强寄语厦大学子:既要读时新书籍,也要读经典著作。我觉得之所以要读经典,是因为在不同的时间阅读,每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这也许是被称为经典的原因吧。我也希望通过静、省、恒、勤、忍、刚这几个字可以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一点启发,当然这些只是管中窥豹,更多的内容还需要自己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