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想要vs.喜欢
先来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要(want),一个是喜欢(like)。
一般人不会觉得想要和喜欢有啥区别。我想要打球是因为我喜欢打球,我喜欢打球导致我想要打球,想要必然喜欢,喜欢必然想要。
「想要」,是说你在追求这个东西,得到它,会让你感到快感,它是你行动的回报和奖励。「喜欢」说的是说这个东西本身给你带来了快乐,你在享受这个东西。
我们拿吃举例。暴食症患者是「想要」吃,忍不住去吃,不吃难受,吃了还不满足还要继续吃。而美食家,则是另一种人。是他吃得很讲究,他细嚼慢咽,充分感受每一口食物,他很享受这个食物。美食家是「喜欢」吃。
当你从事一项活动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可能会越来越精通这项活动,你体会到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可能一般人体会不到的乐趣,你可能会越来越喜欢这个活动,也会越来越想要这个活动。
02
上瘾
那什么叫「上瘾」呢?
1993年,密歇根大学的两个心理学家,特里·罗宾逊(Terry Robinson),肯特·贝里奇(Kent C. Berridge),提出了一个“激励-敏感化理论(incentive-sensitization theory,简称 IST)”。
这个理论认为 ——所谓「上瘾」,就是「想要」的程度已经增大了很多,而「喜欢」的程度没有增大多少,以至于「想要」已经明显大于「喜欢」,这么一个局面。
想要和喜欢在大脑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咱们看看下面这张示意图
想要,是由大型神经系统来控制的,主要由中脑和多巴胺控制。多巴胺是大脑中的奖励物质,是一种激励机制。而喜欢,则是与大脑的阿片系统、初级感觉区域和估值前额叶区域相连接的。我们从图中看,想要和喜欢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脑回路。
而激励-敏感化理论就是说,上瘾的过程是「想要」这个激励系统变得越来越敏感、以至于人越来越「想要」的过程。
上瘾的多巴胺系统是极其敏感的,一点微小的刺激就能勾起他的「想要」。比如一个吸毒者一开始可能只有吸毒的时候才兴奋,后来是到时候就想吸,再后来是看到吸毒的用具就想吸,再后来看到别人吸毒的照片、或者生活中任何能让他想到毒品的东西,都能唤起毒瘾。
可是吸毒者「喜欢」吸毒吗?研究表明,随着毒瘾的加深,吸毒者对毒品的喜欢程度非但没有增加,而且还减弱了。
「喜欢」有个“边际效应递减”的性质,再好吃的东西,总吃你也会厌烦的。而上瘾可不是这样的。上瘾的「想要」不但不需要用调控保持新鲜感,而且还越来越想要。我们看那些吸毒的人,其实他们哪怕是正在吸毒的那个时刻,也并不快乐。他们早就已经不再“享受”那个毒品了,但是他们不得不吸,因为他们的大脑在强迫他们「想要」吸。
上瘾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想要和喜欢都是大脑必备的机制,是演化的合理安排。你得既想要吃饭、又喜欢吃饭,才能有足够的动力,既愿意为吃到饭而努力,又开心地把饭吃下去。然而想要和喜欢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回路,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就会发生失调。
03
咖啡是一种瘾吗?
2020 年德国人做的一项研究,说那些每天要喝很多咖啡的人,是不是对咖啡上瘾。据我所知咖啡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坏处,有些研究认为喝咖啡对身体有益。咖啡可以提神。但我们知道有些人早上起来如果不喝几杯咖啡,整个精神状态就不行。那他们这算不算是上瘾呢?
研究者找来一些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是重度咖啡使用者,也就是每天至少要喝三杯咖啡的人;另一组是轻度咖啡使用者和不喝咖啡的人。这个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使用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来测量人们对咖啡的想要和喜欢。
你要直接问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是「想要」咖啡、多大程度上是「喜欢」咖啡,他区分不开。这正如一个人可能在理性上不想歧视黑人,可是内心深处却还是更容易把黑人和不好的东西联系起来。研究者使用内隐联想测验,就是想看看受试者是更容易把咖啡跟比如说宠物小狗这样令人喜爱的东西联系起来,还是更容易跟比如骷髅头这种令人不喜欢的东西联系起来。容易不容易,表现为你建立连接的速度如何,而连接速度是可以精确测量的。
直接说结果,下面这张图表现了两组人对咖啡的想要程度和喜欢程度的区别
重度咖啡使用者明显比另一组的人更「想要」咖啡 —— 但是两组人对咖啡的「喜欢」程度差别不大:都不怎么喜欢。
这也就是说,成为重度咖啡使用者,你对咖啡的想要程度大大提高了,但你对咖啡的喜欢程度并没有相应地提高那么多。你的确比一般人更喜欢咖啡,但你的喜欢也只是略微的喜欢:你喜欢的程度远远没有想要的程度高。
那么根据激励-敏感化理论,你对咖啡是上瘾了。
上瘾的特征是想要和喜欢的分离。
而这不是好事儿。那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生活中人们还有哪些行为,达到了「想要超过喜欢」的程度呢?
你真的「喜欢」家里那三百双鞋或者你收藏的那二十五个机械键盘吗?还是你只是「想要」得到它们?
你去那么多旅游景点是为了完成某个「想要」的心愿,还是真的「喜欢」那些地方,真的能够好好欣赏景色,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很多人给自己设定读书目标,一个月要读多少本书,他们到底是「喜欢」读书,还是「想要」达成读书成就?
人生应该追求真正的喜欢,而不是完成多少个想要。当想要已经远远大于喜欢的时候,人已经成了大脑回路的奴隶。
04
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
控制想要可以直接干涉大脑,科学家已经开始做这样的实验,在动物身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做为常人,也许我们能做的意识到自己的习惯,并去刻意改变它。
克利尔在《掌控习惯》掌控习惯- 如何用高级的自我征服低级的自我提出了行为转变为习惯的四大定律,非常的有说服力
第一定律——让它显而易见
第二定律——让它不可抗拒
第三定律——让它简便易行
第四定律——让它使人愉悦
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你习惯的效果会随着你不断地重复而倍增。在短短的一两天时间内,你觉不出任何的不同;但是在数月和数年后,你会发现它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复利进程的共同特征是:最有力的结果总是姗姗来迟,而人们喜欢立竿见影。
你要在当下为良好习惯付出代价,或者在将来为坏习惯付出代价。
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最后套用瑞·达利欧在《原则》这本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