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出生,为人父母的家长就会从爱出发,为孩子做着各种决定,穿多少、吃多少、上什么兴趣班、读什么学校……肩负着爱和责任的家长们,理所应当认为凭借他们的人生经验,这些“都是为了你好”的决定,会让孩子拥有他们所期望的美好未来。但他们是否想过,这些决定到底是为了满足谁的需要?孩子因这些决定可能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在一次内在小孩工作坊的课堂上,一位职场妈妈在授课老师的精准捕捉和有效催化剂作用下,打开封存已久的记忆,找到被遗忘多年的内在小孩,发现曾以为忘记的过往回忆原来全都在那里,静静地等待。她和大家分享了她的故事:
起因:10岁的女孩,随父母搬家从A市来到B市刚一年,她在陌生环境中结束三年级的学习,和新老师、新同学逐渐熟悉起来。妈妈认为那所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决定把她换到另外一所学校,那所学校离家有半小时的车程,当时既没有校车,也没有直达的公交车,她只能“蹭”大人上下班的班车独自上下学。
画面一:四年级开学,她不得不又一次站在新学校、新教室的讲台上,重新面对眼前那么多陌生的同学,她充满了恐惧、紧张、压力,她内心渴望被认可、被接纳。她心里想:我讨厌改变,讨厌陌生的环境。我渴望安定,渴望安全感。工作坊课堂上,她测试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稳定性排在No.1。
画面二:在新班级下课了,看到同学们三三两两一起玩,熟悉而开心,她好羡慕,也好想加入她们,但对于慢热的她而言,主动迈出这一步何其困难。她感到伤心、难过、无助,她对自己说:我不知该怎么做才好,对这样的情况我无能为力。时至今日,即便在她初到工作坊时,看到其他学员有认识的伙伴相熟时,她依然会心生羡慕,有种莫名的紧张和失落。
画面三:一个漆黑的夜晚,万家灯火之时,她独自坐在舅舅家门外的楼梯上不知所措,她错过末班车不得不要在舅舅家借宿一晚。想到要面对舅妈的冷言冷语,她完全鼓不起敲门的勇气,但又实在无处可去。那一刻她无比孤单、恐惧、无助,她好渴望可以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她心里想:我憎恨这次转学,我讨厌这样的生活。要不是转学我就不会经历这一切,全都是因为妈妈。多年后,当她回忆转学之后的那段小学生活时,更多是的留白。而在其他幸福快乐的记忆画面中,只有爸爸的身影。
以上这些画面里的小姑娘,都是她的内在小孩,或许还有其他更多……那些受伤的内在小孩们一直都停在原地,默默地、无助地等待,等待被看到和关爱,等待有人牵着她的手相伴成长。在未被发现之前,10岁的她只能掌控着人生的方向盘,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
在作为案例体验者和大家互动环节时,由伙伴扮演成人的她对扮演内在小孩的她进行鼓励。当伙伴用无比温柔的眼神看着她,真诚的语气说出她期待已久的那些话时,她在心中设置多年的情感屏障一下子坍塌,所有委屈、伤心、怨恨的泪水如冲破堤坝的洪水,渲泻而出,波涛澎湃。她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些幸福的画面中没有妈妈,为什么对妈妈的辛苦付出全部视而不见……所有的为什么全部找到了答案。
一次转学的决定,对父母而言,只不过是数不清生活琐事中的小小一件,微不足道。但对她而言,就仿佛是人生世界的坍塌,天崩地裂。在那段求学经历的过程中,就让孩童时代的她确立了她的核心价值观,就让她深藏了对母亲的积怨数十年。母亲做出转学决定的发心出于爱,却没想结果却是女儿屏蔽了她所有的爱。若她母亲知道这些,该作何感想呢?若给她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从中收获的启示和思考却是自己的。也许,在下一次我们想为孩子作决定时,会真正愿意去倾听和尊重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