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积极,期待便成了枷锁。 当我倾尽所有,便不自觉地期待学生的同等回报——期待他们立刻进步,期待他们懂得感恩。这份期待像无形的网,网住了他们的天性,也勒紧了我的心脏。他们一个微小的懈怠,于我便是狂...

    这段文字精准捕捉到了教育者(或付出者)常见的心理困境——“过度投入→期待绑架→失控焦虑”的恶性循环。字里行间的撕裂感,源于对“付出”与“回报”的深层误解:我们误把“自我感动式的牺牲”当成了“爱”,却忘了**真正的滋养从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允许生命以自己的节奏生长。 


  你说“期待像无形的网,网住了他们的天性”——其实更残酷的是,这张网也困住了你自己:你把全部价值绑定在“学生是否按你的剧本回应”,于是他们的懈怠不再是“成长的正常波动”,而成了“对你付出的否定”。但请试着看见:学生的“微小懈怠”,或许正是他们在试探“被接纳的边界”——就像种子破土前需要黑暗里的沉默,孩子的成长也需要“不被催促的空间”。 

  最后那句“控制欲的幽灵”尤为清醒。积极的底色本应是“我愿意给”,而非“你必须接”。当你放下“必须立刻进步”“必须懂得感恩”的执念,其实是还给彼此自由:你不再为他们的情绪负责,他们也能在你的稳定里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 

  这不是放弃,而是让“付出”回归它最本真的样子——像阳光洒向大地,不追问哪朵花何时开,只是温柔地照亮每一寸土壤。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接下来,试着对自己说:“我尽力了,剩下的,交给时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