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有感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六年前,当年跟风囫囵吞枣地看完了,当时只觉得晦涩难懂,人名都记不住。今年再捧起来看,竟有一番滋味。

      纵观这本书的基调:孤独、疯狂、迷茫,这是我最大的感受。《百年孤独》为马尔克斯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少人在分析这部作品的时候,说小说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折射社会现实等。我还远没有看到如此深远的意味。书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孤独”。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表现在这本书中,生活中的孤独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一个人不管外表多么开朗也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我们每个人面对孤独的处理方式不同。本书中细细品味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特点,这是一群不会表达个人情感的人,他们有的只是沉默寡言与偏执。他们可以整日不与周围任何人说话,只是执着于一个目标近乎疯狂地表达与发泄,各种行为都完全只忠于自己心里的需要。他们的这种做法渐渐使得整个家族与世人隔绝,最终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疯狂致死。这个家族中的第一人被绑在了树上,而家族中的最后一人刚刚出生,尚未了解什么是“孤独”的时候就被蚂蚁吃掉。作者在创作上体现出“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相较于我之前读过的魔幻题材的作品如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百年孤独》给我的感官带来的冲击更加激烈。阅读的过程中从头至尾,书中的每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完全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欲罢不能。

        孤独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一部分,面对它有的人想抵抗,但却发现激烈的抵抗最终也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群,在每天的忙碌穿梭、喧嚣繁华之后,人们的内心总会在某一时刻被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袭扰。就如同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各种极端或疯狂的方式,亦或是转换成现实的生活中,疯狂沉醉于网络游戏也好,电视也好,赚钱也好……各种各样的发泄排解方式,虽然它们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日复一日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最初的那种感觉,或者说是迷失了真实的自己。

        孤独是需要被摒弃的,但孤独又是不可避免的。孤独的感觉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会成为我们前进的一种动力,会帮助我们用于品味人生,勇于面对个人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这样一种东西,能够让我们看清自己的现状,听清自己的内心,那就应该是孤独。一个人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内心的深刻对话,让我们能够在世俗繁华之中有那么片刻的清静,如同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这样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孤独还可以让人做到自省与深思,使得一个人更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所以,学会享受孤独吧,享受这与自己对话的每个片刻,在心灵深处为自己保留一方空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