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乐

——《论语》学习之3·23·1

【原文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白话孔子告诉鲁国太师音乐之理,说:“音乐,是可知的。刚开始演奏时,众音陆续奏出,相合而发;进一步放开时,众音纯一而和谐,音节清晰而分明,旋律相续而不断,乐曲得以完成。”

【思考之一】为什么孔子要给鲁国乐师讲乐曲?

江谦《补注》说:“古者司乐之官,即司教之官,故称之曰太师。”古代主管音乐的官员就是主管教育的官员,所以乐师也叫太师,其职责就是用音乐来教化百姓,导正人心,故鲁太师向孔子请教乐,才出现了这一章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诉、指点鲁太师。按理来说,鲁太师是音乐专业人士,本身就是掌管鲁国乐教的最高官员,应该更懂音乐,为什么还要向孔子请教演奏音乐的道理呢?

结合《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的记录,我们应当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揣摩。“子语鲁大师乐”这件事很可能是发生孔子晚年自卫反鲁以后。《四书考异》曰:语鲁太师乐,乃子自卫反鲁正乐后事。”《论语发微》曰:“《孔子世家》记此节于哀公十一年孔子自卫反鲁后,知语鲁大师者,即乐正、《雅》《颂》得所之事。”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天子特许鲁国国君可以有和周天子一样的乐团,可以演奏“八佾”这样的天子乐舞。可是鲁国后来三桓专政,礼崩乐坏,以至于“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鲁昭公都被迫出走齐国,最终客死他乡。鲁国的乐师也只能四处流亡,各奔东西。《微子篇》第9章记:“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这些乐师都离开了鲁国。音乐是反映人心的,音乐的荒废、雅乐的缺失,反映了社会人心堕落、道德沦丧。当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后,再回到鲁国,鲁国乐师已经不再是通晓礼乐的大师挚等人了,是一批新人,所以孔子作为天下公认对礼乐最通晓的老师,要来给鲁国这些新乐师讲礼乐了。《子罕篇》第15章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返回鲁国后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恢复鲁国的礼乐。孔子开始整理乐,使《雅》《颂》这些诗章、这些音乐都各得其所,希望透由《雅》《颂》等诗礼乐来扶正社会之风气。

《论语义疏》曰:“鲁国礼乐崩坏,正音不存,故孔子见鲁之乐师而语,使其知正乐之法”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原本正确的音乐(正音)已经不复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见到了鲁国的乐师,并与他们交谈,目的是让乐师们了解正确的音乐之法。

【思考之二】“为什么孔子这么懂礼乐?这么重视礼乐?”

孔子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思考和关心的都是天下大同这样的宏大主题,怎么会对音乐这么精通,还给国家乐团讲乐理呢?这要从周朝礼乐制度以及音乐的特征来看。

周朝建立之后,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礼是什么?《礼记》说,“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因为礼仪具有取法天地、效法四时、顺应阴阳和人情这些特点,所以才被称为“礼”。礼仪是顺应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需求的产物。乐是什么?《礼记·乐记》说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是天地之间的和谐体现;礼是天地之间的秩序体现。音乐是天地之和,和美和善的音乐像天地所调和出来的旋律,十分的和谐,真正听进去了,可以达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述而篇》第14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舜帝那时候创作的韶乐,三个月吃肉都感觉不到味道了,整个人身心跟天地合而为一,以至于孔子感慨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想不到真正的乐有这样的效果。

《周礼》说乐可以“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乐可以招致人鬼、天神和地神来祭祀,以使各国亲睦,民众和谐,宾客安定,远人悦服,动物繁生。《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夏、商、周三代君王教育世子(继承人),必然通过礼乐。乐用于修养内在心性,礼用于规范外在行为。礼乐交融于内心,显发于外在仪容,因此学成者愉悦自得,既恭敬又温文尔雅。礼乐甚至是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从周文王开始教育子弟都必须学习礼乐。

《泰伯篇》第8章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个人修养是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所以孔子非常重视礼,也同样重视乐,他自己身体力行,认真学习礼,也认真学习乐。《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记录了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古琴曲《文王操》的过程,孔子学习之认真刻苦,以及领悟力之高,都是令人景仰的。可见,礼乐相辅相成,对于提升个人修养,教化百姓,都是必不可少的。

【思考之三】本章放在讲礼的“八佾”篇中有何含义?

本章放在《八佾篇》,其根本目的是要告诉我们礼和乐的价值和重要意义。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必然的节奏和过程,少了某些阶段,就没有了真正的和谐美好。在这个追求“爆款速成”的时代,我们常常急于跳过“翕如”的积累阶段,妄想直接抵达“皦如”的高光时刻,却忘了任何真正的成就都需要完整的节奏滋养。就像很多网红试图用流量造假跳过积累阶段,用猎奇内容取代纯粹追求,最终如昙花一现般消失。这或许也是孔子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在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学会理解生命本身的韵律。

江谦先生对蕅益大师《补注》中说:“孔子论乐,即是论心。乐由心生,亦即正心之具也。孔子知正心,故知乐也。”孔子谈论音乐,实际上谈论的是心,乐是心之声,所以,孔子讲“翕如也”“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实际上都是讲调心的。正如一首乐曲,所有的音符合成出这一首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是重要的,一个音符处理差错,就影响了整首乐曲,特别是开头。所以要慎于初、慎于始。最开始的一个念头不正、不知止,就会让我的修身功课毁于一旦。调心的道理,跟演奏乐曲的道理是一样的。首先,一开始的时候就要让念头合成于知止;接着要让一个个念头调和、协调,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且能念念串起来,念念不断的调和、协调,诚意正心,修身“以成”,最终达到身心和谐美善。

所以一定要听圣贤的教导,“远郑声”,远离让人萎靡不振、堕落的乱世之音;“乐则韶舞”,用《雅》《颂》这类的音乐来端正我的自心,从而生起好善好德的上进心。这样看来,这一章就是圣人针对我身处电子产品泛滥、雅乐、郑声难辨的现实状况下,怕我雅正不分,当下种错因,从而给我量身定制的一剂良药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