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优先级”?
优先级,就是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能够对一大堆事情进行重要性排序。
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拎得清“轻重”,分得清“主次”。
二、对于“优先级”的几点思考
1.我们所谓的“价值观”,其实就是对事物的价值感而进行优先级排序,我们倾向于优先去做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
2.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的“优先级”,所以人们才总是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因为在初心那里,藏着我们最开始的价值观判断和优先级排序。
3.我们经常会听到自己或他人向别人说道:“这件事情太难了…”;“哎,没时间啊”;“现在不合适,以后再说吧”等等类似的“理由”,以进行事情未完成的“自我解释”。
这些“解释”看似都很有道理,也符合人情,但对于有经验的人看来,那些所谓的“没有时间”、“条件和能力有限”...,其实都是在传达一句话:“你对这件事情的“优先级”设置得不够啊”。
因为对于一件事情的“优先级”设置,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此事上的投入,“优先级”设置得不够,最终的结果也通常不太理想啊。
4.有时候要想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最关键的环节不是什么设立远大目标、学习高效方法或者坚定自身意志,而是把这件事情放在一个无可辩驳的最高优先级上。
而对其他的所有事,不管听起来多么正确合理、多么理所应当,都要彻底围绕着这件事来运行,都要进行不可妥协的让步,都要摒弃与自我反复的讨价还价。
只有做出这种程度的舍弃与牺牲,重要的结果才是有可能到来的。
5.有时候要提高自己或他人的做事效率,就是要提高这件事情在我们心中的“优先级”啊。“打鸡血”的本质,就是对一件事情反复强调它的重要性,提高它“优先级”的过程。
三、关于教育孩子的“优先级”
之前看一篇文章,里面有提到关于教育孩子的优先级问题,是著名记者张泉灵说的。她说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也是要有优先级的。
如果一件事情是突击就能完成的,比如集中补课一段时间,孩子的分数就会提高,这种事情的优先级就靠后。
如果某个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才能有效果,而这个能力对孩子的未来又十分重要,优先级就要往前靠。
张泉灵说,有两件事情在她教育孩子上面的优先级特别靠前。
第一件事,就是孩子有没有情商。
也就是孩子有没有认知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认知周边人的情绪和行为,以及和别人相处的能力。
张泉灵做记者的时候采访过很多人,她发现,一个人成功、幸福与否的最终因素,跟这个人的智商、教育背景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跟这个人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能力高度相关。
另一件优先级比较高的事情是,孩子能不能培养起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论,他是否能够建立一套自己知识框架。
张泉灵说,我们今天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用一个综合能力去解决一个综合问题,而不是某个一个单学科的能力去考一个单学科的试卷。
所以,孩子能不能获得一个跨学科的、整合知识架构的建设能力,获得一个自己去寻找知识点的能力,就变得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