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广东来谋生,除了需要适应不同于家乡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之外,还要适应这里的“官方语言”广东话。
广东话称得上是中国人自己的外语,它不像其他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相比仅仅只是音调的不同,再怎么别扭也能听懂。广东话完全是另外一种发音方式,外省人基本上很难听懂,我刚到广东时,也因为听不懂广东话而闹出了不少笑话。
比如有一次在丝印部上班,生产主管帮我们调校手工丝印台,该领导是一位来自于广东信宜的少妇,当时三十出头的样子,长得很像年轻时的香港女星蔡少芬。她在丝印台上捣鼓了几下,对站在旁边的我说:“帮我拿一支笔过来。”等我屁颠屁颠地跑到办公桌那里拿来一支笔,回来递给生产主管时,她先愣了一下,又白了我一眼,最后用广东话骂了我一句:“嗦哈嗦哈(傻乎乎)!”
原来她想要的是一字批,不是一支笔,广东话习惯把一字螺丝刀叫做一字批,我初来乍到,哪里搞得懂?
还有一次,也是这位生产主管,让我给她找一个拖把,我当时心里还挺纳闷:“她要拖把干什么,难道堂堂生产主管也要亲自拖地?”咱也不知道,咱也没敢问,只好按照领导的意思办,于是到洗手间那里的水池边找了一个清洁阿姨平常使用的拖把,结果又被生产主管骂:“我要的是插电源的拖把,不是拖地的拖把!”原来在广东,一般都是将电源插座叫做拖把,太他妈坑爹了!
像类似的笑话闹了不少,吃一堑长一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慢慢听懂了广东话,并且会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再也没有因听不懂广东话而出糗,生产主管也开始在众人面前表扬我:“阿波越来越醒目了!”醒目这个词也是广东话,意思是精神小伙聪明伶俐。
方言中有多种称谓的除了广东话,似乎还找不出第二家,国人将广东话叫做粤语,广东人自己把广东话叫做白话,还有一类人说的是客家话。长时间居住在广东,跟当地人打交道多了,再加上粤语歌曲的流行,电视节目的普及,听懂广东话并非难事,难就难在不会说,“识听不识讲”——会听不会说,外地人学说广东话感觉舌头好像卷起来了一样,总是说不标准,比如将“普通话”说成“煲冬瓜”,实在是太搞笑了。
我说的最好的一句广东话,还是跟古龙武侠剧集《绝代双骄》粤语配音版学到的。电视里面,苏有朋饰演的花无缺对着陈德容饰演的铁心兰歇斯底里地咆哮道:“点解?点解?你点解唔中意我啊?”用普通话表达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你为什么不喜欢我呀?”当时我打着练习广东话的旗号,几乎对公司所有的漂亮女孩说过这句话。
其实广东话里面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唐诗宋词用广东话来朗读,反而更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故民国初年,政府曾经考虑将广东话定为国语,据说因一票之差输给了北京话。
在广东话里面,把谈恋爱叫做拍拖。拍者,并排靠着也;拖者,拉着前进也。以此称恋爱中的男女,并排着,拉着手,一起走,多么形象又多么贴切。原来过去在珠江,因为木船无力航行,就拍在汽船上,由汽船拖着走;到了浅海滩,汽船无法驶入,就由木船靠岸将人和货物载出来,再搬上汽船。一路上互相帮忙,终于并排驶入码头。用“拍拖”来形容恋爱真是入木三分。
跟女孩子拍拖时,男人一定要大方,展现绅士风度,学会主动买单,不然就会被别人笑话你这个人好孤寒。在广东说一个男人孤寒,比说他难看的性质还要恶劣,其杀伤力仅次于说他性冷淡。
“孤寒”的词源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那时士族势力鼎盛,士族中如果既有人做大官、又有人做经师的叫大家族。而无人做大官做经师的小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寒门势单力弱,一旦有事,便显得孤独无助,所以自感“孤寒”。孤寒这两个字,是对那些寒门小族的概括,指他们出手不像大族人那么大方。久而久之,就把那些不够大方的人形容为孤寒。
行走于广东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就会听到当地人脱口而出的广东话:
“咪咁孤寒啦,吃你少少嘢姐!”
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不要这么吝啬啦,只是吃你的一点东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