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除了爱读书,还爱读“无字之书”,即读社会这本“教材”。毛泽东在笔记《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1917年7月,还在湖南一师就读的毛泽东,邀请一师校友萧子升一起游学。他们各自拿上一把旧雨伞、一个装有换洗衣物和笔墨的小包袱,就按照老师方维夏规划的游学路线,从长沙出发了。
这次游学之旅从7月中旬开始,到8月16日结束,历时一个多月,行程900余里,途经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个县。出门时分文没带,一路上,他们靠写对联、写招牌赚了一些生活费。他们有时会在野外露宿,毛泽东风趣地指着身边的一棵老树说,“这就是我们的衣柜”,并顺手将包袱、衣服挂在树枝上。睡前,萧子升要去河边洗脚,毛泽东笑着打趣说:“你还要保持那绅士的习惯啦!”一个多月里,他们结识了农民、财主、老翰林等形形色色的人。沿途,毛泽东不断了解风土人情和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写下了许多笔记。回到校园,师生们传阅笔记后,纷纷赞誉他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1917年冬天,毛泽东再次游学到了浏阳县文家市铁炉冲。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个同学,叫陈赞周,家境殷实,就住在铁炉冲,方便落脚。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家市地处湘赣边界,是进行农村社会调查的好地方。毛泽东在此停留了二十多天,几乎踏遍了文家市的各个角落,与农民们交心谈心,还宣传种果树,并动手在铁炉冲栽了几棵板栗树。
1918年春,毛泽东又与蔡和森一道游学。这次他们选择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半个多月,了解社会情况。路上还详细商谈组织新民学会问题。
这些游学经历,确实加深了青年毛泽东对于当时中国国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