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德博诺中国王琼 王琼工作室 输出的力量
——1——
对“培训“的升级思考是什么?
“引导“也许是答案,因为它压缩了知识的介绍,增加了使用和实践的比例,增加了现场复盘和反馈的部分,更多地与真实场景结合起来。
比如说,原来在六顶思考帽的培训中,经常会出现“如何做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如何进行跨部门的沟通?”“如何提高团队士气?“诸如此类的焦点。现在,我们的带领和引导会强调让学员“谋定后动”,此处应该培养“慢思考”和“打磨焦点”的能力。于是,我们会引导发问:“蓝帽后面可以用哪一顶帽子呢?”我们的建议是:还用蓝帽!因为思考的本质是重新定义,比如,重新定义“培训”、重新定义“销售”、重新定义“跨部门”,等等,这就是在进一步聚焦和管控思考,因为刚开始的焦点都比较“大而无当”,要么是有现象,没有场景。比如,“跨部门沟通”。我们就可以引导:我们和哪些部门沟通?沟通什么?痛点是什么?期望的结果是什么?这样,我们让大家把焦点场景化,让所有人都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表述焦点。否则很多情况下,如果仓促推进,用其他帽子或者方法思考,最后导致的结论依然粗糙,大家反而会对工具的力量打折扣。
这是经过辅导,一个团队对于“2021促增长”的焦点进行的思考。通过打磨,大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选择以一个具体的焦点开始设计和探索。
这是另一次在一家公司的战略会上,众多销售总监和市场总监不断重新定义焦点的成果。之后他们选择出最具优先级的焦点进行了探索和共创:
这是我辅导过一位的讲师,他在团队中很好地引导了大家思考焦点的成果:
在思考的起点重新定义,明确机会,大家都表示,之后再配合其他工具的思考会更有力量。
——2——
如何促进引导和共创?
德博诺博士非常鼓励“包容性会议”(Inclusive Meetings)。但我们发现,很多讨论,经常跑题、经常超时、参与度低、没有结果;其实,核心都是引导的力量不够。突出的问题有几个:
第一、意见领袖主导。越能说的人越爱说、越先说、越掌控了会议的方向和节奏;而安静的人不代表他们不是思考者。但是,越安静、越不爱说;越不爱说,越可能被忽视。所以,这个时候,引导者要警惕并重视这一点。德博诺提醒过我们,高质量的思考者往往是孤独的思考者;在讨论和共创中也有很多人不思考,人云亦云,这就会导致讨论的内容肤浅。德博诺的思考方法是:鼓励个人先思考,再让小组集结群体的智慧,做到智慧叠加。我们在引导中还使用过“轮值蓝帽子”,由小组每个成员在不同的节点担当蓝帽子,带领大家思考,效果也不错。对于平衡和鼓励大家发言,德博诺博士分享过一个小技巧,调动所有人参与。那是他在新加坡上课时,大家不太发言,他就用了两个骰子。每一次掷骰子,一个是看哪个小组发言,一个是看那个小组的哪位同事发言。这样刺激大家,更加“警醒”思考,参与讨论。
第二、领导主导。有不少情况,领导会率先垂范发言,这容易造成固化思考的方向。这时,我们的建议是,可以选择“外人”当“蓝帽子”或“引导者”;或者找一个利益相关少的人来引导主持。这时,德博诺的“会议聚焦引导”就可以发挥作用了。比如,我们当引导和主持人,会先和领导开个“会前会”,恳请领导“后发制人”,允许大家充分平行思考,坦诚把各个角度的想法和意见都摆放在众人面前,然后再由决策者决定。就算领导团队已经有了结论,也鼓励大家以德博诺系统思维的工具查漏补缺,以点、线、面、体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下去,让后续的决策更加清晰,更有信心。
过去在于分析,未来在于设计。以前,一个工厂的总经理调侃:我要的是一双手,为什么来了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元首也对他的将军说:“不需要让青少年有判断力和批判力。给他们摩托车、明星、刺激音乐和流行服饰就够了。剥夺思考,根植对命令的服从才是上策。”西方也有谚语说:“A mindless worker is a happier one.”大意是:无所思、无所愁;眼不见、心不烦。但德博诺却鼓励:“People are smarter than they are thinking. People are smarter when they are thinking. ” 其实,人们比自己想像得更聪明。人们在思考时也比平时更聪明。他非常重视人们思考,非常强调人们运用思考的工具,提高思考的质量,将无休止的辩论转变为建设性的探讨。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培训的转型和升级就是引导,带领和见证更高效、更优质的思考产出。
思维的质量决定未来的质量。
文章:王参谋
王参谋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王琼工作室 输出的力量
王参谋i+1
总能让你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