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谈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原生家庭”。
这个话题来源于我看到了一篇人民日报的夜读,夜读的标题是: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过的是两种人生。透过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了原生家庭。
常听到“幸运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何尝不是呢,一个人童年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后半生。
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远亲家的小男孩,父母没有教育的意识,在有条件有能力的时候任由孩子不去学校读书。对于一个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的一些叛逆行为,染发,打耳洞,无节制的打游戏,不上学等等,不予理会,闹着让他们给钱为了让他安静,满足他的一切条件。
由于父母的认知不够大,导致他的两个孩子都比同龄的孩子都被落下,更何谈他们的格局,知识,未来了。
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的蒋静,从小到大不敢反抗,经常会受到她母亲的羞辱和打击,每天逼他练习钢琴,甚至连理什么头发,穿什么衣服自己都不能决定。
蒋静妈妈打着为她好的旗帜,束缚着他的一切,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力,每天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最后她变成了有着两副面孔的人,暴饮暴食,根本不能控制自己,无奈去看了心理医生。
原生家庭是一个孩子形成认知的第一领域,如果家庭中每天都是不间断的吵架声更甚至一些父母把自己的情绪都释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即使长大了也已经千疮百孔了吧。
其实有好的沟通,温柔的提醒会使幼小的孩子更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愿我们都能是那个用童年治愈一生的人。
如果不是,长路漫漫,何必回头去看,未来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