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两份名单,哪一份你认识的更多一些?(读给他们听)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白、曹雪芹、胡雪岩、杜甫、顾炎武、金圣叹、吴敬梓、蒲松龄、袁世凯。】
生:第二份。(毫无悬念,自信满满)
师:第一份名单都是当朝状元,第二份名单是落第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各抒己见)
生1:失败乃成功之母。
生2:失败并不可怕,后天努力一样可以成功。
生3:考上状元的也不一定很有水平。
生4:他们是不是作弊考上的啊?
…………(果然上道)
师:杜甫是不是有句诗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生:是的。
师:谁来说说,什么意思呢?
生:名声怎能因为文章而显著呢?做官应该到老了病了才能停止。(大致翻译到位)
师:他到底想说明什么?
生:他想做官,不想因为文章而出名。(有同学吼了出来)
师:对了。可出名不好吗?你们都认为出名了就成功了。
生:…………
师:好,咱们不绕弯子了。“经世治国”是每一位(儒家)知识分子的梦想,他们每一位其实都希望有一席成就,不过不是每一位都有机会。我再这样说吧,如果白居易不被贬,可能就不会有千古绝唱《琵琶行》,我们将听不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李白不被赐金放还,可能我们欣赏不到他的豪气之作《将近酒》,也不会有放浪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太多了。(学生静静听,时不时颔首表示认可)
师:再来说曹雪芹吧,他知不知道自己的《红楼梦》如此火?
生:不知道,因为他写完后就死了。
师:是的,他可能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己的作品养活了后世一大堆人,他不过是借宝玉,借红楼书写自己的身世零落而已。……再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第二份名单里的人,仅仅是千千万万“失败者”中的典例,他们恰好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那么你知道其他人是怎样的状况吗?
生:不知道。
师:他们也很成功么?
生:不,不一定,他们大多其实默默无闻。
师:是的,这也就是一个著名的概念——幸存者偏差。(这个概念未详细解释,只大概提了一下,有些遗憾)
生:…………(若有所思)
师:那老师的这个问题是想告诉大家“失败不可怕”吗?
生:不是。
师:那第一份名单里的人,是没有才华不被人知晓吗?
生:应该不是。(还有点不懂)
师:是的,他们不是没有才华,他们在忙,忙着出谋划策,忙着治理国家。这样的情况下,哪有空闲来吟诗作赋,风花雪月?
生:哦…………(恍然大悟)
师:是啊,大家想想其实不难发现,流传下来的千古名篇,大多都有怀才不遇之叹,正因为“闲置”,所以“叹”,所以“愤”,所以“忧”啊!
生:是的了,老师。(孩子们唏嘘不已)
师:那通过今天的这组讨论,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
师:你们真厉害!是的,老师是想告诉大家:想问题一定要深入、全面、周到。写作文审题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呢?有时候啊,咱们想得比别人多一点,角度新颖一点,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呢。
生:…………(点头,赞许)
而此刻,也恰好下课铃声响起,我想:本次闲谈,我的臭小孩们,也应该会有所收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