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自觉自己是一个善于自察的人,相对于很多人来说,我总觉得自己能达到现在状态,能在寻找自我的路上奔跑,能善于接受外来新鲜资讯、观念、认知等信息有关。但总觉得自己一直不能实现自我跃迁,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在加完四天班的假期里回到家,这个问题终于出现了——我又回到了平常那个容易在家人面前爆发的自己。这种状态似曾相识,却是发生在我自以为已经慢慢走出的情绪困境,以情绪来回应情绪。
在郑知远与罗振宇之间的《十三说》面对面访谈中,谈到一个规律,大致是这样: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很多方面可能会在进步之中,但是集体意识和认知方面,却并不见得一定会有进步,在某一个历史时期,甚至可能出现倒退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从春秋百家齐鸣到秦帝国焚书坑儒;从明开放多元到清的文字狱等等。这些都是历史存在倒退可能性的典型例子。
人也一样,不是看了多少书、接触了多少文化,认知就会上去。先贤王阳明所秉持的知行合一,就是提倡在认知的基础上,多去实践。也就是如题所拟。
2
言归正传,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在假期里,和媳妇、母亲产生了几次争吵,更恶劣是,这些争吵都是在孩子们眼皮底下,尤其有一次直接把孩子吓哭了。诶,我这父亲当得。
这个假期中, 可以说通道1占据了我主要的沟通方式——直觉、感情。虽然并不是全部是我自己的问题,但是还是要自我反省。
以我和我母亲争吵的案例来分析:我要去从深圳回来的好朋友那里坐下,于是我想带点月饼给他吃,因为我自觉月饼还是可以,可以给他们尝尝新鲜。但是我母亲却认为我做人太累,需要改变处理方式,于是巴拉巴拉说了很多,然后家庭氛围急剧转变。
在后来,我母亲给我发的短信中,认为她觉得我做人太累,于是急切需要我转变这样处事方式,按照她所想去做。而我却认为我自己事情自己会做主。但本质上我将这事归结为心里界限的争夺,但不知道她会不会理解。
当然,我不准备讨论谁对谁错,只想分析下这个事情缘由,探讨如何解决。
3
还是再来看看“甜面包热汤”模型,在这个模型中:
T,是我在自我心理成长过程中,自我界限问题越来越明晰,在个人选择的抉择上,我迫切需要自己控制自己、保护自己想法的意识。对于一切有违背这个原则外来行为我都要制止。其实,是不是也参合了一些对于母亲控制自己、控制婚姻以及一些不谙人事行为愤懑?
M,是自我保护的动机。
B,行为当然是选择暴躁来赶走这些骚扰我边界的人和事情了。
R,我母亲讲不过我,当然我理所当然取得“胜利”,认知紧张降低,于是奖励和触发器又相互循环支持。导致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容易擦枪走火、硝烟四起。
这种事情处理循环回路已经在我家庭重复了几百上千次了,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
细想下,有几个:一个是我母亲性格,这和她原生家庭以及历史经历有关,可能是存在于一个长期没有得到关注家庭,长期被人欺压;父母性格软弱,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家庭说多做少,只是叨叨叨讲道理为主,却不去做。一是我没有很好度过自己的心理成长关键期,青春期延滞,成家、心理发育一起来了,于是有了危机。还有就是性格弱点,没有很主动地去沟通、去反抗强加过来控制、去承担责任,导致战争一直在延续。还有就是其他一些别的原因。
4
当然,既然选择了努力进化,就要让自己跳出这个历史怪圈。
要以实践来改变这个问题。但在实践中,要树立好边界意识,这是为人立命的根本,在自己心里上升到很高的高毒;也要抛却先入为主的观念。母亲做过许多事情,有一些与常人不一样,甚至有些事情让人莫名其妙,这和她所处的家庭、历史等有关,良好成长环境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地享受到。如果一味地去指摘,去敌对,只能是伤害,这点要有意识。自己已经成年,已经能够控制自己了,虽然别人想要控制,但这只是螳臂当车,并没有实质伤害。
要在奖励中剔除出认知放松与争吵取胜之间的必然关系。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唯一可以讲道理的,只是边界的问题,在边界之内,大多数是可以畅谈改变的。同时,要意识到母亲越来越老了,自己与之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要珍惜。
要降低争吵频率,减少敏锐度;也要防止一有问题就开撕的局面。
最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自己要驾驭动机这个大象,因为动机是和情绪绑定在一起的。
- 趋利避害。如上所说,在相类似的环境中,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对我自己生存产生实质的上海了,把好大象。
- 只顾当下。要以通道2来控制,不要以通道1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这要有意识。
- 易被激怒。在情绪感应中,可以再迟钝一点,这样会更好。
以上,是我在实践中所推论后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收要一味地进行退让。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温和TFT策略,让对方知道,世界并不是围绕着一个人转,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力对自己负责。
最重要的是,把上述用起来。实践出真知。下次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