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付军丽
本周班级里发生的几件事情,刷新了我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识,让我真正的意识到,四年级的孩子真的变了,与三年级时完全不一样了。
三年级的时候,申彬洋同学天天不是打架就是骂人,还不遵守课堂纪律。升入四年级的他,一个人抱着一桶水,高高兴兴地放到了饮水机上。每次课堂作业都是第一个完成。
三年级从不吭声的刘谨豪,升入四年级以后,经常完不成作业。这周五中午起床以后,居然从9313宿舍跑到9331,就是为了把郭锦阳打趴下,因为郭锦阳说刘谨豪打不过他,他这样做就是为了给他点颜色看看,让郭锦阳从此以后不再来烦他。
刚转来的赵众成同学,为了得到更多的奖励卡,居然把班里其他同学的奖励卡据为己有。
周一科学课下课以后,班长向我汇报:王梓鉴和郭锦阳科学课上玩水,故意把同学的衣服和书本弄湿。接着一大群学生都来报告自己的衣服和本子湿了。
换做以前,我肯定会非常生气地把他们两个叫来,大声训斥一顿。读了田老师的《轻轻松松当好班主任》,我知道了:班主任无论是从家长还是学生那里获得了信息,都要有在学生群体中调查的意识,充分聆听学生的描述,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要偏听偏信。
我马上把当事人找来,向他们了解事情的真相。
“你们上课玩水了吗?”
两个人一起点头说:“玩了。”
“为什么玩水呢?”
“想跟他们玩呢。”郭锦阳无所谓地说到。
“想逗大家玩儿呢!想让大家看我。”王梓鉴小声回答。
“就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想让同学们关注你们,并不是想要把大家的衣服和本子弄湿,对吗?”
“嗯!”
班主任在调查问题、了解真相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专心致志地听学生讲,不轻易插话,不轻易评判。在调查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我尽量还原当时的现场,尽量让他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评价,不批判,不打断。
我问班里其他的同学:“你们在上课的时候,喜欢他们这样做吗?”
“不喜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他们这样做会影响我们上课听讲,我们都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了。”一位学生不满地说到。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错误的认识时,班主任要保持头脑冷静,要先想办法帮助他们改正对问题的不恰当认知,帮助孩子辨析清楚这些行为为什么是错的,同时还要给孩子指出一条正确的路,帮助其建构对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拥有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班主任的行为才能变得冷静、理智,师生间才能实现心与心的沟通。
“你们希望他们怎么做?”
问题再次抛向同学们。我觉得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建议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不要影响我们上课。下课的时候再和我们一起玩儿。”
我知道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并不能改变他们两个人的行为,因为他们扰乱课堂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时候正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不想到此结束。我想要帮助学生重新建立对问题的认知,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把孩子引到正确发展的道路上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梓鉴同学的爸爸和妈妈很早就离婚了,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来看他,妈妈也很少关心他。周三晚上他从来没有回过家,每次在学校一住就是一周。周五放学不是大爷来接,就是叔叔来接。
以前有他奶奶关心他,照顾他,不幸的是,在我们研学的那一周,他的奶奶去世了。周末的时候,他只好在亲戚家里度过。他希望和你们成为好朋友,才在课堂上故意做这些事情,就是想引起你们的注意。他希望你们多关心他,多关注他。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关心他,照顾他,和他做好朋友。相信有你们的爱心和帮助,他一定会越来越优秀,一定不会再影响我们的课堂。”
我非常动情地说了这段话。同学们都表示要好好和王梓鉴相处,多关心他,多照顾他。王梓鉴的眼睛红红的,在不停地啜泣。班里面有几位和他有相同经历的同学,也都小声哭了起来。
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要特别关注他。同时也要特别关注那些在课堂上哭出来的学生。他们小小的心灵承载了多少委屈呀!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不要盲目抱怨,而要积极地采取行动,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老师提升教育能力的契机。老师要积极对话,巧妙引导。
教师要引导这些有问题的学生找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并为他们创造发挥才智的机会。学生越是有不足,班主任越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为他们寻找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以“优”化“劣”,促使其实现真正的蜕变。
在面对这些有问题的学生时,只要我们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就一定会使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在面对此类现象时,班主任要先放一放,让气愤的心情平静下来,斟酌筛选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去和目标学生谈话。班主任在询问的过程中应关注并理解犯错的学生,注重疏导和帮助,从问题生成的根源处对症下药。
而在持续关注这些学生,不断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班主任也能看到自己的教育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