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就是给孩子营造有利于成长的场景,所以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带孩子全国各地到处旅居,目的就是见识真实的世界,他当然什么都不会懂,但接受的信息和镜像会构建精神世界的轮廓、以及基本面。
过去一年我花了很大时间精力思考家族和传承,家规就是一条主线,我认为重要的原则或是心得都会罗列出来,有数百条之多,然后再刨根问底、删减归源,最后留下五类二十条,还在持续优化中。但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我定的就是简单的三条:
1、你好我好大家好
2、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3、尽可能让他人开心
语言是魔咒,简单直白深入人心,时间一长自然就会参与构建认知系统和价值体系。
比如写作业这事,虽然孩子普遍深恶痛绝,但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情况下,最短时间完成很明显是最优策略。为此我还专门教了“产权”的概念,如果有本事10分钟足质足量的写完作业,那么将拥有洗漱睡觉之前的所有时间产权,他自己想干啥就干啥,当然孩子嘛,也就是看看动画片。每当他完成了高兴的时候,我再强调一下,你看这样好吧,这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孩子经常拖拉或者完成不顺利的时候,会严格按规则行事,绝没有通融的空间,哪怕哭得声嘶力竭,也还是要温柔但坚定的执行规则,并说“你不让大家好、大家当然也不会让你好”,按家规行事皆大欢喜,违反规则就即刻打击,反复固化咒语的威力。这样家规咒语一出,就会同时浮现出欢乐和大哭的镜像,然后就是自然选择了。
到考试的时候,每天只需要念一遍“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就行,他自然会拿回来好成绩。这个倒是从小就习惯养成了这样的认知,刚会说话就参与我们的商业行为,他已经能自己判断什么时候是严肃的、正经的场面,然后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切入,我只是提炼出一个咒语作为认知模式的开关,大场面表演,面试应对,考试也只是理所当然的程序启动。以前我觉得“每临大事有静气”是极好的品质,但事实上任何品质本质上都是认知模式,我们紧张不过是没有相关的大脑程序而已,如果从小就养成这样一个越是关键越能好好发挥的本能,哪里还需要刻意练习“静气”?!
没有那个场景氛围才需要修,修就意味着刻意,而第一流是长出来的。
尽可能让他人开心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进阶,你好我好更偏重博弈下的合作,而让他人开心是极其强悍的共情力以及由之淬炼出来的“如沐春风”,所谓待人如海涵春育,那真是极高的境界。而让人开心可不仅仅是夸赞、恭维,夸得多了没有感觉、而且太过浮夸,真正的开心是对他人情绪的精确感知,以及对应的言行举止的精准拿捏,是精微的尺度,这个当然是需要大量的对场景、氛围、人情的感知训练,还有什么比从小就有这意识、且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更有效?人工智能再强大,也没法一进屋就感觉出气氛来,这种能力才是未来的核心优势。
教育一条主旨:场景营造,长出来永远好过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