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却又厌恶贫穷的人,会作乱。对于不仁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启示:
孔子“好勇疾贫”与“疾之已甚”的思想,对当下教育中教师引导顽皮学生具有深刻启示:
一、警惕“好勇疾贫”式教育
“好勇疾贫”的核心是“以强力求速效”,对应到教育中表现为:教师因急于矫正学生的“顽皮”(如课堂违纪、作业拖延等),采用严厉批评、公开惩罚等“强力手段”,试图快速消除问题行为。这种方式看似“高效”,却可能让学生因感受到压迫而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言“好勇”者遇“疾贫”(此处可喻指对“被否定”的焦虑)易生乱,学生若长期处于被批判的“贫困感”中,可能从“顽皮”升级为刻意对抗,甚至彻底排斥教育。建议:
对学生的“问题行为”,需先理解背后原因(如注意力缺失、寻求关注、家庭环境影响等),而非简单定义为“错误”并急于消除。
用“引导”代替“压制”:例如通过课堂任务赋予学生责任感(如让爱说话的学生担任小组发言人),将其“精力过剩”转化为积极参与,避免因“痛恨问题”而激化矛盾。
二、反思“疾之已甚”式批判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强调对“不仁者”过度苛责,会将其推向对立面。教育中,若教师对行为失当的学生惯用贴标签、剥夺其改正机会,如拒绝让其参与集体活动、公开羞辱,本质上是“疾之已甚”——学生因感受不到接纳,可能破罐破摔,甚至用更极端的行为来证明“教师评价的正确性”。
建议:
保持“有限度的宽容”:承认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允许其在试错中进步。例如,对反复违纪的学生,可制定“阶梯式改进计划”,每进步一点便给予肯定,而非因一次错误全盘否定。
用“关系修复”替代“对抗升级”:当学生出现不当行为时,优先通过私下沟通了解诉求。如“你刚才在课堂上说话,是不是有什么想分享的?”这种而非当众批评的处理思维,就给犯错学生的教育留有余地。正如孔子主张对“不仁者”需“教之导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唤醒自觉,而非制造对立。
三、本质: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智慧
孔子的两种警示,本质上指向“中庸”与“仁心”——教育者需在“规范”与“包容”间找到平衡:既不纵容错误,也不苛责过度。对顽皮学生而言,教师的“适度宽容”不是放任,而是给予其自我修正的空间;“严格要求”也需以尊重为前提,避免因“正义的愤怒”演变为对学生人格的否定。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学生在“被敌视”的环境中走向教育的对立面,真正实现“导人向善”的教育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