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对婴儿哭闹有不同的见解。
有人说:“孩子哭闹,让他哭一会。要不然就养成一哭就要抱,现在孩子可聪明了。”
看了李玫瑾心理专家所说的:
一个初生的婴儿醒来,想翻身翻不了,想放屁放不出,身体困乏,饥饿难忍,于是他还没睁眼就发出迫切的哭喊。可是抚养人半天没过来,他可能正在地里干活,可能正在忙着处理一大堆的家务,也可能是要照看十来个孩子根本顾不过来,最可怕的是他对孩子没有爱的情感,为钱干活,只要孩子的亲人不在眼前,能不反应就不反应。
这种婴儿会用身体记忆什么?那就是痛苦。他的哭喊不仅没有减轻痛苦,还会随着他用力哭喊耗尽体力,加重燥热,浑身更加难受,以致上气不接下气,甚至口水倒流而出现哽噎。如果一个初生儿在生命最初的日子里天天如此,这种身体和内脏所经历的痛苦,会让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主管内脏)形成痛苦记忆。
这种养育方式只要超过三个月,孩子就会形成自主神经系统的痛苦感受与哭喊的连接反射,这完全是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只要内脏不舒服,伴随的一定是与哭喊相似的吼叫,还有四肢的愤怒表达。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些人,动辄就爱起急,说话很冲,或者爱吼叫,有的人(一般多见于女性)还会忍不住摔东西,或者爱动手打人。有的人自己也不想这样冲动,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现在我们就可以知道,有这种脾气的人往往在生命之初、在最无助的时候没有得到抚养人温柔及时的照应。他的吼叫可能是早年内脏感受痛苦时哭喊的再现;他摔东西的动作与他曾经仰面朝上、不能自我解除痛苦、只能用四肢挥动来表达愤怒有关。
如果他刚睡醒一睁眼,眼前就有一张亲切的脸,耳边就听到熟悉的声音:“呀,宝宝你醒了?”很快他被抱了起来,体位的变化让他舒服许多,然后他感受到身体的摇动,全身随之松快,不一会儿,熟悉的奶头已到嘴边……这样幸运的宝宝,一不需要使劲地哭叫,二不需要在痛苦时等待,他遇到一个有爱、有耐心、有充分养育时间的母亲或抚养人,能够准确地判断孩子醒来的时间,进而及时地帮他缓解身体的困顿,肚子的胀痛或饥饿的急迫。
所以婴儿在哭闹时,他不会说话总有原因的。不要任由他哭闹,即时关注他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