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必读,三国第一智者的自保之道(下)

长安在贾诩的无意坑害下成了一团乱麻,西凉帮分崩离析之后,贾诩跑路到了张绣的麾下做了入幕之宾。

此时的张绣正和刘表联合屯兵宛城,而这时候,曹操已经在陈留起了兵,成了气候了,这种打脸的行为曹操自然不能忍。

于是公元197年,曹操悍然出兵,攻打张绣,张绣自知不敌,选择投降,本来是一个大家和和气气发财的结局,结果因为曹操好色,自己把自己玩脱了。

宛城遗址

“曹魏控人妻”的俏皮话不是没有来由的,和谈进行的好好的,但偏偏曹操睡了张济的遗孀,也就是张绣的婶婶,那可是封建的古代,被戴了绿帽子的张绣自然丝毫不能忍,在贾诩的唆使下,张绣选择叛变,这也是著名的宛城之战。

在这场一边倒的战斗中,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和坐骑绝影全部牺牲,可以说这是曹操一生中最窝囊的一场战役,赤壁之战都没有这么窝囊过。

这全是因为贾诩一个人的算计!对于曹操来说,这要是还不报仇,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然而,曹操这一次还真就当了咸鱼。

公元199年,袁绍来招揽张绣,被贾诩当面怒斥,指出袁绍没有容人之量,并劝说张绣投降曹操。

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贾诩打消了张绣的疑虑,最终归降曹操。

曹操此时正要和袁绍开打,张绣的存在让曹操始终如鲠在喉,听闻贾诩唆使张绣投靠了自己,曹操真的是做梦都能笑醒了。

他封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位列九卿。

这个时候贾诩就没在推辞,因为他知道,曹操将来可能是要得天下的人,并且曹操手上有汉献帝,那这也算是国家认证的官职了,于是贾诩就笑着接受了封赏。

投降仇人,这是需要绝对的胆识的,先让曹操恨之入骨,又能让曹操冰释前嫌并且厚爱有加的人也无非就是贾诩了,就凭这一点,贾诩至少是个厚黑学的大师。

别的不谈,就单这份厚黑的本事,就连窃国者司马懿都没有,更别说诸葛、郭嘉等人了。

这样的人如果生在现代官场,我想至少能混一个正guo级当当,毕竟贾诩后来被封做太尉,这个级别和现代的常委比,也相差不了多少了。


公元200年,贾诩53岁,叱咤半生的贾诩,到了这个岁数已经老实多了。至少已经不会再诞生一些绝户计,此时此刻的他,已经实现了当年离开长安时的目标,在曹魏的大旗下,他已经准备安然养老。

新三国--贾诩和曹操

官渡之战,曹操问贾诩,官渡之战如何才能取胜?而贾诩的回答则非常像一名标准的公务员:“袁绍不能容人,兵骄将狂,而大人你励精图治,士气锐不可当,坚持下去,抓住机会反击,必将获胜。”

事实上贾诩是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计策的,他说了这么一大堆全都是安抚曹操的话,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背锅。

身在曹营两年,贾诩已经把曹操的心态琢磨的十分透彻了,该露头的时候露头,该蹭功劳的时候蹭功劳,当一场战局看起来不稳,那就绝对不站出来支招,只要自己还有用,那曹操就永远会让自己活下去,这就是贾诩的哲学。

公元208年,刚愎自用的曹操此时挥师百万准备横扫江东。在这个时候,其实贾诩对曹操是有所劝告的,他劝曹操休养生息别去打仗,但曹操没有听,最后大败而归。

其实我看来,贾诩这个行为未必是参透了当初的时局,也很可能是为了自保而瞎猫碰到死耗子的结果。毕竟贾诩时年已经61岁了。

不管从哪个年代来看,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年人了,对于贾诩来说,什么出谋划策,什么天下降服都不重要了,活着,安心的活着才最重要。

可惜,曹操最终打了败仗,但也正因为贾诩的事先提醒,曹操反而更加重视这个到了曹营之后庸庸碌碌的贾文和。

公元211年,马超为父报仇,聚兵进攻曹操,这个时候贾诩献上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条毒计。

一句“离之则矣”,一封薄薄的书信让韩遂、马超分道扬镳,曹操进军关中大胜而归,马超败走,投奔刘备。

这一年,贾诩66岁。

明哲保身实在是贾诩这一生中做的最好的事情,贾诩已经完全吃透了“明哲保身”四个字的含义。

明哲保身不是一辈子当缩头乌龟,而是不定期的,在领导即将遗忘你或者即将干掉你的时候,跳出来做一件有功的事,然后再接着韬光养晦。


在让无数名臣都晚节不保的夺嫡之争中,贾诩依然表现的是那么无懈可击。

曹操曾经问贾诩到底谁才适合当太子,贾诩并不回答。

曹操就问:“我问你谁才适合当太子,你怎么不回答呢?”

贾诩说:“我刚才是在想一个事情,所以没有回答你的问题。”

曹操很好奇:“你在想什么?”

贾诩是这么说的: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好一个袁本初、刘景升!一句话道尽“废长立幼”是不靠谱的事情,其言下之意是,袁绍和刘表灭亡的事儿还历历在目,想怎么办,主公你自己拿主意,我可什么都没说。

最终曹操立了曹丕为太子。

新三国的曹丕选角有点憨

但其实在此前,贾诩已经早已与曹丕私交很好,并且时时刻刻都站在曹丕那一边了。

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别说,贾诩作为曹操后来收复的外臣,贸然参与嫡长子之争是有杀头之祸的,面对上位者的问询,他显得小心翼翼,没有给出自己的意见而是引经据典,私下里却已经站在了曹丕的一边。

敏锐而准确的眼光再加上谨小慎微的态度,让贾诩在此时此刻真正走上了“从龙”的道路。


公元220年,曹操病故,终年65岁,这位叱咤一生的奸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此时贾诩的内心中一定是百感交集的,前半生的对手,后半生的东家,如今也永远的闭上了眼,这也让他不得不生出了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来。

功名利禄,都做了土!

唯有福泽子孙,是这一生唯一的遗留了吧。

同年,献帝退位,曹丕称帝。

贾诩自然而然的获得了作为支持者的红利,他被曹丕封为太尉,位列三公之一。

从一个西凉草民,做到了掌握国家政权的最高执宰之一,贾诩的一生可谓是让人感觉到膜拜的一生。

而此时的贾诩,已经是74岁高龄了。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三国时期同样以隐忍闻名的司马仲达,司马懿活到了73岁高龄,再想想日本战国时期最终取天下的大名德川家康,德川家康是75岁寿终正寝。

所以打天下的是谁真的不重要,占天下的是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活到你的敌人们,甚至是你的朋友们都死去。

这句话放在现代也是一样:在一个企业中,同时具备资历和能力,才是能登顶的唯一办法,哪个公司的高管,不是在这个公司勤勤恳恳做了五年、十年以上的人?


公元223年,77岁的贾诩在太尉的位置上安安稳稳的渡过了三年之后寿终正寝,谥号肃侯。

这是位极人臣的无上荣耀。

但这还没完,因为有太多的重臣、名臣在死后被清算。

王安石、和珅、张居正,不胜枚举。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而贾诩呢,死后被配享魏文帝庙,与帝王同受香火供奉。

至于贾诩的子孙后裔:

贾诩之子贾穆--封为驸马都尉、历位郡守,承继贾诩的爵位;

贾诩之子贾访--分得父亲八百户食邑中二百户,而受封列侯;

贾诩之子贾玑--封为魏国驸马都尉、关内侯;

贾模,贾穆之长子--贾诩之长孙,承继贾穆的爵位,晋惠帝时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

贾疋,贾模从弟--仕晋惠帝及晋怀帝,累官至骠骑将军、雍州刺史、封酒泉公。

贾通,贾玑之子--任侍中、车骑大将军。

厉害吧?这可是真正的福泽子孙后裔,直到司马炎的晋朝,他贾诩的威名依然是金字招牌一块。

这与贾诩晚年对子孙后裔的约束不无关系,贾诩在生前常常告诫子孙,禁止与权贵交从过密,也禁止与权贵缔结姻亲,正是这些约束,也避免了贾氏家族在日后朝堂动荡中,被清洗的命运。

因为不站队。

在平均人口寿命不到40岁的三国时期,贾诩以77岁的高龄寿终正寝,与37岁死去的郭嘉和55岁死去的诸葛孔明相比,贾诩可能未必是个合格的谋士,但以他行为作风和择主而事的水平来看,“智圣”两个字当之无愧。

他一生在不妨主的同时又为自己及自己的子孙后裔谋得了无上的光荣,纵观整个三国时期,除贾诩不做第二人想。


提起三国时期最出色的谋士,想必无数人都会说是诸葛孔明,这位蜀汉丞相的最大功绩,无数人能给出无数答案。

居草庐分天下、观天象借东风、平南中擒孟获、出祁山坐空城。

作为整个三国历史上最为闪耀的谋士,他就像一颗流星,绚丽的滑过,坠落在五丈原。

而贾诩呢?他不像孔明那样,看起来那么锐利,那么满腹经纶,他看起来更像是一

个人畜无害的富家翁,没有羽扇纶巾,他永远躲在那一块帷幕之后。

与三国时期的无数谋士比起来,他最大的不同就是懂得“藏拙”。

他不像孔明是蜀汉的白羽,也不像周郎是江东的青锋。

他半生为曹氏效力,但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天,贾文和的命运,都只属于他自己。

他更像是一个恣肆的演员,上场是诡诈的毒士,下场是安乐的凡夫。

纵观三国,愚者不知凡几,而大智若愚者,唯贾文和一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