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日记-公路车需要合适胎压

最近开始骑行公路车,老是爆胎,发觉与胎压有关,公路车胎压感觉按下去很胀,原来远远不够

稍低的胎压可以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带来更好的抓地力、舒适性和过弯稳定性。

根据体重估算起点:这是一个常用的简易公式作为起始点。
后胎(承重主要在后轮)PSI ≈ 您的体重(公斤) × 1.5
前胎 PSI ≈ 您的体重(公斤) × 1.4

举例:如果您体重70公斤。
后胎起始胎压:70 * 1.5 = 105 PSI
前胎起始胎压:70 * 1.4 = 98 PSI(通常前胎比后胎低5-10 PSI以提升舒适性)

根据路况和感觉微调:
路况差,追求舒适:在起始点基础上降低5-10 PSI。
路况好,追求速度:可以保持或接近起始点胎压。
感觉颠簸:胎压可能太高了,尝试降低5 PSI。
过弯感觉不稳或转弯时轮胎有“蠕动感”:胎压可能太低了,需要增加5 PSI。

针对您使用的700x25C高压窄胎,以下是导致“容易爆胎”的几个最主要原因,按常见顺序排列:

  1. 胎压问题(最常见的原因)
    胎压过低(最最最常见的罪魁祸首!):
    “蛇咬”爆胎:当胎压不足时,轮胎受压变形过大,轮圈会轻易地撞击到地面的障碍物(如井盖边缘、小坑、石子),将内胎夹在轮圈和障碍物之间,瞬间挤压出两个对称的小洞,就像蛇的牙印一样。这是新手最容易遇到的爆胎类型。
    转向冲击:过低的气压使得轮胎支撑性变差,过弯时轮胎可能发生过度形变,导致内胎被轮圈边缘割伤或挤压破损。
    胎压过高:
    虽然不那么常见,但超过轮胎标定的最大胎压(见轮胎侧壁的MAX PSI),会使得轮胎过度膨胀,橡胶和帘布层承受过大压力,在遇到强烈冲击时(比如高速过坎)可能导致胎体或内胎直接爆裂。
    【对策】:使用带气压表的打气筒,定期(建议每次骑行前)检查并保持适合您体重的胎压

  2. 外胎损伤或磨损导致穿刺
    尖锐物刺入:玻璃碴、金属屑、荆棘等尖锐物会刺穿外胎和内胎。有时这些异物会嵌在外胎上,如果你换上新内胎前没有仔细检查并清除它,会立即再次爆胎。
    外胎过度磨损:当外胎的橡胶胎面被磨平,失去保护层后,其防刺能力会大大下降,内胎就更容易被刺穿。
    外胎上的小切口:一些细小的切口可能卡住碎屑,或者让内胎从切口处“鼓包”出来,最终导致爆胎。
    【对策】:每次爆胎后,换新内胎前,务必用手仔细地摸遍外胎内侧和外侧的每一寸,感知并清除任何异物。定期检查外胎磨损情况,及时更换。

  3. 安装问题
    内胎被外胎边缘夹住:安装外胎时,如果有一部分内胎被挤在了外胎唇和轮圈之间,一旦打足气,内胎在那个位置会因挤压而爆裂。通常会听到一声巨响。
    气嘴根部撕裂:安装时如果气嘴没有与轮圈保持垂直,或者打气后猛力拔出气筒,可能导致气嘴根部(内胎最脆弱的部分)被撕裂,造成慢漏气或爆胎。
    【对策】:安装轮胎时,先打一点气让内胎略微鼓起成形,然后从气嘴处开始,将外胎一点点推入轮圈中心(其直径最小)。装好后,在打满气之前,用手捏一圈轮胎,检查一下内胎是否完全被外胎包裹,没有夹住。

  4. 轮圈本身的问题
    辐条孔刺伤:轮圈内壁的辐条孔可能会有毛边或锋利的边缘。如果保护辐条孔的法兰垫带(也叫胎垫)发生移位或老化破损,内胎就会直接接触这些尖锐边缘,在气压作用下被磨破或刺穿。
    轮圈裂缝或毛边:轮圈本身的损伤也会成为爆胎的元凶。
    【对策】:爆胎后如果找不到外胎上有异物,应检查轮圈内部的法兰垫带是否完好,并用手摸一遍轮圈内壁,检查是否有异常凸起或裂缝。
    总结与终极预防建议
    要最大程度避免爆胎,请养成以下习惯:
    胎压是王道:保持合适的胎压是第一道防线。
    勤检查:每次骑行前,快速检查外胎有无明显损伤或嵌入的异物。
    巧安装:更换内胎时,手法正确,避免夹胎。
    定期更换外胎:当外胎磨损指示线露出或出现众多细小裂纹时,就该换新胎了。
    选择防刺胎:如果您经常在路况复杂的城市通勤,可以考虑购买“防刺外胎”,它们在内侧有凯夫拉等防刺层,虽然稍重一些,但能极大提升可靠性。

行技巧(即时应对)
这是关键时刻能救你轮胎一命的技巧!
提前观察,主动规避:这是最佳策略。时刻留意前方路况,提前微调方向,绕过井盖、坑洼等障碍物。
减轻冲击:在无法避开,必须压过去时:
身体动作:在车轮接触障碍物的瞬间,迅速且轻微地向上抬起臀部,使身体重心离开车座(类似于半站立姿势),用双腿和手臂承受大部分冲击。这能极大地减少对轮圈和轮胎的向下压力。
拉把:可以配合一个轻微向上提拉车把的动作,帮助前轮轻盈地“跃”过障碍。
垂直通过:如果必须压过一条横向的裂缝或凸起,尽量让车轮以90度直角通过,而不是斜着压过去。斜向通过会使轮胎被“搓”着走,剪切力更大,更容易损伤轮胎甚至轮圈。
总结
当您遇到渠道横条盖子时,避免爆胎的黄金法则是:
合适的胎压(95-105 PSI) + 正确的过障技巧(抬臀减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公路车外胎的种类 公路外胎一般有三种,开口胎、管胎和真空胎。 开口胎(嵌入式外胎) 需要和内胎一起使用,就是我...
    婷留我心上阅读 11,103评论 0 0
  • 一、轮胎 说实话,我一直都认为轮胎对车子性能影响是最大的。换车架,换轮组带来的性能提升还是不如换轮胎(当然,影响速...
    饱饱抓住了灵感阅读 3,081评论 0 0
  • 谈及骑行,轮胎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自行车与地面唯一接触的部件,它们不仅承载着骑行者的重量,还负责提供必要的支...
    極刑阅读 728评论 0 2
  • 用车头的小伙伴,或者用电动轮椅的小伙伴,可能都有这种感觉: 同样的产品,为什么你可以跑60公里,我只能跑30公里?...
    唔啦啦啦啦阅读 4,417评论 0 0
  • 我有几次长途骑行的经历,海南两次环岛都没有爆过胎。但是去年暑假我从北京骑到宜昌,10天1400公里,公路车,内胎爆...
    语文湿地阅读 14,628评论 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