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十堰7月5日电(通讯员杨佳颖)今天下午,十堰市三线建设口述史实践小组在茅箭区路北社区智慧养老中心,有幸采访到了二汽建设相关技术人员彭启华爷爷。彭爷爷是山西人,从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长大,毕业于内蒙古工科大学。1966年大学毕业后,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工程号召,在1967年便来到二汽。彭爷爷兢兢业业工作三十多年,在1998年因胃切除这一重大手术提前退休。在二汽曾任职52厂工程师、锻造厂副总司。
彭启华爷爷回忆道,刚来到二汽时,当时的建设工地是一片荒凉的景象。道路两旁稀稀落落地分布着小茅草房,给人一种荒凉而萧条的感觉。工厂建在山沟的弯路上,地势崎岖不平,给建设者们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特别是李家边锻造厂,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建设工作更加艰辛。彭爷爷还提到,当时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很难购买到生活必需品。连酱油这样的日常调味品都没有,他们只能从武汉购买固体酱油,然后兑水使用。
然而,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彭启华爷爷和他的同事们始终坚守在工地上,默默地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奉献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地建设着二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彭启华爷爷在采访中提到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时刻,那就是1971年第一部战备车的建设完成。当时,二汽正处于鼎盛时期,拥有超过10万名员工。这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整个工地上充满了喜庆的氛围。人们敲锣打鼓,庆祝这一重要的里程碑。同时也为自己的辛勤努力感到自豪。这一事件标志着二汽在战备车生产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彭爷爷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赞赏,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彰显。
除此之外,彭启华爷爷还自豪地提到了二汽生产的第一台国产锻压机,这台机器的功能是负责锻压汽车最关键的部件。当时,这台锻压机需要锻造128个零件,而且对零件的质量要求非常高。这个重要的任务完全依靠着一批技术人员的攻关和改造,他们逐个攻破了各种问题,例如锻造无力等。不难想象,这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彭爷爷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不断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进,逐渐解决了锻压机在锻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技术突破,最终成功地生产出了第一批国产锻压机。这个成就不仅代表了二汽在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也彰显了彭爷爷和他的团队的智慧和毅力。他们的技术攻关和改造工作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彭爷爷语重心长地说,锻压机至今仍在不断改造、完善,只有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和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时光荏苒,二汽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家国内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然而,彭启华爷爷和他的同事们的奋斗历程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佩。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的建设事业默默奉献,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是永恒的主题。”这是彭爷爷给我们青年一代的寄语。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那个艰苦却充满希望的时代,传承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