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19 周三 不同的作品表征呈现不同的理解水平
昨天晚上阅读《简单的方程》(小学数学结构化单元教学丛书)——吴正宪、武维民、张秋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一课中,吴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王虎10岁,李老师比王虎大30岁,你们能表示出李老师的年龄吗?……知道王虎的年龄,怎么表示李老师的年龄呢?这么多式子写起来真的好麻烦,我们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把李老师的年龄表示出来?
吴老师选取了这5个作品,并用投影仪展示:
1号作品:10+30=40岁
2号作品:王虎的年龄加上李老师比他大的30岁,就是李老师的年龄。
3号作品:(□+30)岁
4号作品:(a+30)岁
5号作品:学生是A岁,老师是B 岁。
在辩课环节,老师们提到这样的问题,如何筛选和运用儿童的生成资源?吴老师为什么要选取上面的五幅学生作品?
仔细品味这五幅作品,每一幅都代表了孩子们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不同的理解水平(如下表)。
作品水平层次具体描述
1号:水平1,处于具象阶段,只关注到具体的数和算式,不能表示出数的变化和数量关系,没有完成一般化。
2号:水平2,关注到了数的变化以及数量关系,但是没有进行符号表达。
5号:水平3,只关注到了用符号表示不同的量,但没有表示出这两个量之间关系(即数量关系)。
3号:水平4, 能够用符号表示“变化的数”和数量关系,达到了一般化的水平层次。
4号:水平5,能够用符号表示“变化的数”和数量关系,达到了一般化的水平层次。
五幅作品代表了学生理解水平的进阶,所以吴老师选择这五幅作品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其实,这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孩子们对于任务理解的表现性水平,在此也可以理解为概念理解的表现性水平。根据不同的水平层次,选择不同的作品来阐述,才能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进阶,看见孩子思维成长的水平。不同的作品表征呈现不同的理解水平,这就是我们所研究的表现性评价。而我们研究课的过程中,需要预设水平层次框架,我想就是要在目标的引领下,给予任务的驱动,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才能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层次。而不同的水平层次,在老师心目中必须是非常清晰的,才能有智慧地选择不同的作品来呈现不同的思维水平。然后引领孩子在互相解读作品、对比作品的过程中,让思维层次得到进阶。
往往这个水平进阶的层次,老师们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只能预设,而不能完全匹配,所以感觉做起来很难,也许难就难在没有充分暴露孩子们不同层次的水平。而到了课堂上,当孩子们的作品出现了不同层次的表征,我们也没能够很快地捕捉到不同表征作品背后的理解水平层次。
针对这个疑难点,我们可以怎样下功夫去克服?那就是依据表现性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然后把表现性任务的水平层次进行划分,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心中对学习任务不同的水平层次必须清清楚楚,才能具有享吴老师那样独具慧眼,捕捉到典型的作品进行展示。
通过阅读这个教学片段,对于课堂任务如何设计表现性评价框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其实,在课堂上镶嵌表现性评价,就是要求老师心中必须对课堂上实施的每一个任务,学生会出现哪几种不同的表征,每种不同表征背后,折射出孩子们不同的理解水平,老师心中必须有谱,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实施表现性评价。并依据不同层次的表征水平,引导孩子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阶走向高阶。
现在回想起来,在“三角形的分类”一课的教学中,每个核心任务后面设计的评价量规,正是在思考对一个任务不同的进阶水平。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水平层次,选择不同的作品来呈现。通过分析不同作品。促进孩子们思维的进阶。
再次印证,这种感觉是对的。表现性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去研究的,也是这一块。前测、后测,只需要对标评价框架即可。而课堂的任务设计,需要在评价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细化,预设不同的思维水平层次,才能真的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