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铸器》中的故事线与背后逻辑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在介绍了《铸器》一文的历史框架后,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本身的一系列矛盾又是如何形成和展开的。

首先,如前文所铺垫过的,鲁国政坛存在季孙、孟孙一派与穆姜、叔孙一派的权力角逐,且后者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年幼的鲁成公,进而控制公室用来储藏兵器的附属机构“长府”。更为老练的季孙、孟孙一派为了防备对手突然武装控制朝局,因此暗自利用手中掌握的鲁国财政和贸易规则开始向市场投放石贝、海贝并以较低价格回收青铜材料,以铸造兵器以应对可能的冲突。

当然这一临时性政策不可能推行得太久,大致应该从鲁成公即位不久当诸卿意识到穆姜与叔孙侨如的不正当关系之后才开始,应该是利用了成公年幼无法理政的权力真空实现的,按照文中的时间线持续了大约三年之久。而这三年内已经给鲁国国内经济贸易造成了一定冲击。尽管鲁成公二年(前589)通过参与晋国主导的“鞌之战”鲁国获得了巨大战争红利,并暂时地掩盖了两派之间的竞争,但由于晋国随即意识到必须迅速弥合晋、齐矛盾而开始运作将割让给鲁国的“汶阳之田”归还齐国,并开始频繁动员鲁国参与晋、楚之间的争霸战争,因此给实际承担劳役、兵役的以“殷民六族”为代表的“国人”阶层带来巨大负担。

因此小说主人公“师虎父”发现的石贝与青铜之间的官价与市价之间的倒挂关系并非偶然,事实上“国人”中的代表性家族条氏和索氏的家臣已经或多或少意识到了这个变化里面的奥秘。但是对于他们来讲,把一个矛盾轻易挑明明显是短视的,因而故意在“亳社合议”上压制了晚辈且新来乍到的师虎父的见解,背后却致力于与季孙一派达成政治交易:以支持仲孙蔑(孟献子)接任臧孙许(臧宣叔)去世后空缺出来的司马一职为条件,换取将之前执政官投放的大量石贝兑换成可以耕种的土地,并获得了季氏在灾年到来之前用保值功能更高的现金(镀金青铜贝)回购收成的承诺。

当然这一情节设计只不过利用了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两派争政的现实背景,而实际上当时鲁国并没有币值改革这一具体事件的记载。这一情节实际上参考了大约六十年后周景王试图通过铸造“大钱”制造人为的通货膨胀来与新兴的贵族单氏、刘氏等争夺资产的定价权的故事。

在情节的进展中,尽管师虎父敏锐地发现了青铜和石贝价格倒挂的端倪,但在判断局势的最终走向上明显还是存在漏洞的,譬如固执地认为既然货币出现了问题,那么背后隐藏的奥秘也应该在货币上,这就暴露了其对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不足。事实上,如果货币这一每个常人都会日常接触的环节出现了变化,政策的制定者恰恰是不会在这个环节上直接做手脚的。同时,由于主人公未能进入公室和国人的核心圈子,故而不了解季氏聚集青铜准备铸造兵器用来应对与穆姜、叔孙一派的武力冲突的背景,而条氏的马正和索氏的家宰尽管掌握了这一机密却不能在人多嘴杂的合议上公开讨论。

在“秦姬”这一角色的设置目的上,笔者摒弃了将整个小说展开为爱情戏的路径,而是把她作为男主由于自身地位局限而又触碰到核心机密之间的矛盾的牺牲品。由于季孙意识到自己幕后策划的方略可能被一个无名之辈揭露而影响大局,因此首先派担任褚师的亲信申縠观察师虎父对内幕是否知情,在得到否定答案后安排秦姬企图将其杀害,但由于一个非常偶然的纰漏导致她被婢女金反杀。事实上如果假以时间,条马正鉏能够尽早和季孙达成一致,以及索家宰丰早一日确定当年不会发生水灾,那么这个悲剧也就可以避免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