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农村基层治理“红”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各地要采取系列有效措施,整合各类资源,激活“红色引擎”,培育“红色力量”,建好“红色网格”,打造“红色阵地”,着力擦亮农村基层治理“红”底色。
强化组织建设,激活“红色引擎”。“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治理成效如何,检验着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开展软软涣散村、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创建和巩固一批示范村,抓两头带中间,走出一条党组织“后进”变“后劲”的“蝶变”之路,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着力健全和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选优配强村两委,进一步完善妇代会、民兵连、团支部等群团组织,引导建立养老、托幼等服务组织,探索设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集聚各类组织、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基层治理。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建立后备人才库,培育“源头活水”,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联审联查等制度,确保临时调整用得了、到期换届人才足,夯实基层治理的组织基础。
注重提质赋能,培育“红色力量”。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农村是社会的基石,惟有锻造一支“永不走”的红色工作队,才能确保一方稳定,发展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外出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等群体都有自身特有的经历,脑瓜子灵、纪律严明、见过世面、善于创新分别是其优势,只要加强教育和培养,或选配到村干部的岗位上,或培养成党员,有序加快村干部年轻化、高素质化建设,变“游击队”为“正规军”。培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洗礼,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主阵地作用,强化村干部教育培训,科学设置好党的建设、村庄治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课程,以“案例式”“观摩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变“老把式”为“全能兵”。要完善村干部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内容,规范考核方式,以绩评分、以分定档、以档定奖惩,彻底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变“吃大锅饭”为“论功行赏”,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突出党员作用,建好“红色网格”。实践证明,网格化管理在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现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理性之路。把党组织精准全面覆盖到网格,推动组织体系到底到边,将党员嵌入网格内、组织活动开在网格中,实行“支部+网格+党员”网格管理模式。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将网格微信群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依托“党员联户”制度,在网格中实现村情民意“线上”收集,民生问题“线下”处理,以“微网格”服务“大民生”,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要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作用,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制定积分制管理、优秀网格员评选表彰、民主评议党员等方式,激励党员带头亮身份、当先锋,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基层治理。要有针对性地将护林员、管水员、保洁员等“公益性人员”引进村网格内,实行“党员+其他人员”联动管理,不断壮大基层治理队伍,提升网格服务水平。
聚焦便民利民,打造“红色阵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村级办公场所是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其标牌标识、功能设置、干部作用发挥等如何摆布,直接关系到办事效率和党员群众满意度。阵地建设既要突出党员教育、党组织活动等政治功能,也要突出服务功能,科学设置事务办理、留守儿童、健康服务、图书借阅、信访接待、文化娱乐等便民利民场所,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改进服务作风,让党员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常态化为群众提供就业、养老、医疗、证明材料等繁琐事务的领办、代办、专办服务,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开展志愿服务、知识讲座、欢庆节日等活动,提供文体、学习、咨询等多元化特色服务,拓宽惠民服务辐射圈,建设村民“温暖之家”。各级干部要围绕村民“急难愁盼”问题,倾听群众声音,收集意见建议,以心交心,以心换心,“打拢板凳来商量”,当好矛盾纠纷的“和事佬”、增进团结的“粘合剂”、引领发展的“排头兵”。
(贵州普定县委组织部曾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