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上,有个急事需要出门。孩子玩后写作业。但我发现他一边看平板一边写作业。我就问孩子:“一边看平板,一边写作业能集中注意力吗?影不影响你写作业呢?”
孩子:“不影响。你就不相信我。”我:“好,那我相信你,妈妈觉得妈妈一边看电影一边做工作会受影响,集中不了注意力,电影会吸引我的注意力,工作就会有好多错误。所以我问问你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在没回复。还是一边看一边写。我就出门了。走路上心里还是有些担忧,这样下去写作业有意义吗?突然想起尹老师圆圆不是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吗?一心能够二用,我担心他写不好集中不了注意力,但孩子不尝试怎么会知道了。即使这次受影响了,他体验了是不是会有改进?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没在继续纠结,孩子也一个人在家,有充分的自由,放开让他尝试体验吧。
晚上回来,给孩子买了好吃的,坐餐桌旁很轻松的聊天。我顺势问孩子:“今天早上一边写作业一边看平板,效果如何?”孩子:“妈妈,我觉得还真会受影响,当我看电影时就不知道时间了,就会耽误写作业。之后我就再没看。”看着孩子,心里很是欣慰。让我更坚定信念,给与孩子尝试和选择权,犯错误权。而不是看不惯之后的提醒,不断的提醒就是表达不信任,起不到任何作用,还破坏亲子关系。
之后孩子的一句话更是让我惊喜,孩子主动说:“妈妈,今晚上我想和你一起背英语单词,我看自己能背几个就几个。”让我更深体会到,孩子其实心里什么都明白,只是以前的不好体验让自己没有动力愿意去学。上周我就再没有提醒和催促,即使孩子没有背,我也接纳,去了学校,也是高高兴兴做好了该做的。我现在很清楚的一点是,孩子自己没有这个劲头去学,别人是推不动的。我需要给孩子传达的,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妈妈,相信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就算起初做的不好,也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来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需要讨论的,需要妈妈帮助的,妈妈会尽力去做。信任他从点滴开始。
积极归因:儿童观里最底层的思维就是,信任儿童是向善向上的,儿童没有好坏,只有不成熟,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与时间和空间来让他们体验和尝试,在合适的时候给与指导和促进。今天对这个有了更深的理解,脚步感觉更向前迈了一步。继续努力实践,反思,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