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行业的兴衰都没有规律可循,但真正掌握一门手艺的人,相信到哪儿都是幸福的。
OFO、摩拜等共享单车忽如一夜春风便占领了马路和媒体的头条,围绕着资本运作、国民素质的讨论屡见不鲜。如下图的一则新闻像一把工匠的小锤子一样敲开了笔者的脑洞。
修自行车本身能否被称得上是一门手艺?这一点存在疑问。从定义上来说,一个无法被机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重复所代替的工作,便可以算作是“手艺”,比如手工制的紫砂壶、手工雕玉石挂件、医生做手术(虽然借助器械)、律师平事儿、手工拧螺丝,还有包括作曲、画画、舞蹈等艺术类的手艺,说相声、唱歌、脱口秀,甚至码一篇文字,都可以被称为“手艺”。
OFO等共享单车携巨额资本风驰电掣般“一天占一城”,带着“互联网+”、“分享经济”的各式天使光环降落人间。然后风光之后,面对将近30%的残损率,却让一个几乎要被电动车、汽车所消灭了的修自行车手艺成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那么,一个普通的修车师傅和“手艺人”的距离有多远呢?
把简单的事情重复一万次,留下的只有“熟能生巧”四个字而已,唯手熟尔。作为一个修车师傅,在共享单车这个庞大产业链里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却能够掌握最多最真实的信息,比如车辆最容易坏的部件是哪里,轮胎还是链条?如何能够避免某一个部件高频率的损坏?是否可以创新设计出改良方法(记得申请专利哦),解决某部件高频率损坏的问题?
曾经想过一个问题,九年制义务教育下,每一个孩子都去上学接受通识教育。然而,手艺的传承却往往中断许久。在过去,铁匠的孩子从拎得起锤子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打铁,木匠的孩子从小便开始弹线开木,手艺的传承自小开始。但是现在,要求一个修车的师傅教会他的孩子学修车,恐怕孩子长大了之后,凭借这修车的手艺是养活不了自己的吧?
真正的手艺人应该是能够带着匠心做到极致,而匠人的手艺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之间也存在完美结合的可能,比如小林研业“仅仅5个人完成月产4万个镜面ipod”那样的传奇。
当我们追求生活品质提升的时候,已经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工业制成品,而是更喜欢那些有设计感,带着制作者感情和温度的产品,而这些产品通常都是独一无二和充满想象的,为这些产品付出比工业制成品更高的价格,是对手艺本身的尊重。
当坐上高铁飞驰而去之时,也要有以梦为马、闲庭信步;
当高山仰止、俯视苍穹之时,也要有小桥流水、雪月风花;
当大鱼大肉、广宴宾朋之时,也要有烹小鲜的精致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