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95后。

90后,因为孤单,所以多情,因为自信,所以自我。

今天重读了百度2014年发布的《90后洞察报告》,故发此感慨。

然而,两个月后,在过年的时候我与我高中的几个老朋友聊天,他们有的在大学读研究生,还有的在做目前大一年级的辅导员。掐指一算这届大一的学生正好应该是集中在95年96年出生,于是跟他们简单聊了聊95后什么特点。

我最初认为,95后也是90后的一部分嘛,跟我们是同一代人,风格差异就算有也不会很大。结果我把我这一观点告知他们的时候,他们纷纷摇头。

95后跟90年的我们这代,已经完全不同了。

我很讶异,忙问,他们说,他们自己也说不好到底不一样在那些方面,但是就是觉得不一样,是两种人。

举个例子。

90年的我们还曾经大爱周杰伦、陈奕迅等歌手,但是这些95后手机里面装的都是千奇百怪的歌手唱的千奇百怪的歌,再也没有一个歌手出现能够一统江湖了。

我再追问,就歌曲而言,难道95后的他们没有什么固定喜好的风格吗?

他们说,也有也没有,这些孩子什么都愿意听一听,最后会下自己的判断,风格也是重金属、乡村、纯音乐、动漫风等等杂糅在一起的,分不清谁是哪一派的。

我点点头,表示我大致了解了。在信息化浪潮下,可以选择的东西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根据长尾理论,95后的尾巴比我们长且粗。

因此可以推断,在未来的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中,很难有占有率很高的应用出现,而是大家手机中装载的软件可以千差万别。

我记得总能在知乎上看到有人问,有没有什么优秀的(苹果)应用推荐,我也时常点开这种帖子查看,但是最顶的帖子推荐的应用我也不会都装,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挑其中几款应用装装看看,不合适的话还会卸载掉。

未来也是这样,差异化会逐渐显现,除了一些天然垄断的应用如IM以外,大家使用的应用、喜欢的视频音乐、支持的歌手、常浏览的网站也会不同。

可以预见2000年、2005年、2010年后出生的人,会越来越自信,也会越来越自我,容易成为粉丝但是忠诚度会越来越低,个性会越来越张扬但是并不会伤害别人。

转眼间,90已经老了啊。

推荐:

《透视95后:新生代社交行为报告》

附:

《95后的手机生活:学霸也玩手机,3%固守电脑》

《95后的社交网络图谱:年轻人都在哪里交朋友?》

《95后玩社交游戏:我们不爱“超爆款”》

《95后的弹幕社交:仅10%喜欢,所以没戏》

《95后兴趣社交:网上组团追星 担心被骂被喷》

《95后社交隐私:近六成屏蔽父母 摆脱隐形压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