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元月22日 周五 曲靖 阴转晴
今日到办公室,遇到的同事纷纷关心问到,是否驻村结束正式回来,太辛苦了。我回应说,正等通知,驻村已三年多,也不争这二三个月。一些同事还说,听说扶贫办已改为振兴乡村办,下一步的事是乡村振兴了。好像在许多人看来,贫困的问题已不是问题。
但我知道,目前脱贫摘帽,消灭的是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一亿贫困人口脱贫脱的也是绝对贫困,并不意味贫困治理的结束。习总书记告戒“脱贫和高标准的小康是两码事”;“相对贫困、相对落后、相对差距将长期存在”;“全部脱贫,并不是说就没有贫困了,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而是指脱贫攻坚的历史阶段完成了。相对贫困问题永远存在,我们帮扶困难群众的任务永无止境”。
作为参加过脱贫攻坚战的驻村队员,对相对贫困长期存在是清楚的,但认识到何种程度也还存在差异。毕竟,与绝对贫困比较,相对贫困更宽泛,其治理方式严格说也需要“精准”,但如何界定,形成指导性政策还有一个过程,融入乡村振兴这个大战略还是另有要求还应有顶层设计。如何理解相对贫困?今晚,我结合一些专家学者的说法和自身参与驻村后的体会,尝试着理一下。
八年脱贫路,三年攻坚战,实现脱贫摘帽,消灭的是绝对贫困。何谓绝对贫困,我个人的理解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贫困,也可说物质的上的匮乏,缺衣少食居不安为具体表象。缺乏维持身体健康而绝对必需的物品的状态是为书面说法。相对贫困有脱贫标准,即“户五条”----“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当然针对一个村,还有“村八条”,当然还有乡镇、县的脱贫要求,这是全国一盘棋,全国一起干的结果,虽辛苦,但人多力量大。
何为相对贫困呢?我的理解,这是相比较而言的贫困。有比较,自然就有主观性,也就有差异,也就具有历史动态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只要社会存在不平等,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这是不容置疑的。相应的,它的治理也呈现对象多元性、标准参照性、要素复杂性、任务多重性等诸多方面要求及特点。
其实,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习总书记及党中央要求,帮扶力度不减、人员不撤、政策资金持续稳定的,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并有序向乡村振兴过度。这算是个“后扶贫时代”吧!此时构建相对贫困识别机制尤为关健。
从较易直接衡量的绝对贫困转变为较难发现辨别的相对贫困,以乡村为主的区域性连片贫困转变为涵盖城乡的分散式个体贫困,识别对象变得更为隐秘与多变。从贫困人口来看,相对贫困群体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但收入还比较低的低收入人口;二是脱离绝对贫困后依然在贫困边缘徘徊的潜在贫困人口;三是自身能力欠缺或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待提高的能力贫困人口;四是自然灾害、待业失业、意外事故等突发状况导致的返贫致贫人口。
构建相对贫困识别机制,可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还是应该有相对贫困标准。但此标准不能一成不变,要在全国一盘棋基础上,允许有地区差异、发展差异、群体差异,但相对时间、一定区域的稳定还应有,不一刀切但也不能随时变,“折腾”不起啊!二是相对贫困人口的有效实别不能唯“数据”论,因时因地才可行。三是动态监测与帮扶要跟上,但应有时间点稳定,发达与欠发达、东部与西部还是有所不同,要有依靠信任基层一线人员的举措,变中的稳定要保持。
乡村振兴是大课题,但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振兴,都必须振兴,比如整村异地搬迁村就无须振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对相对贫困人口的帮扶是体现我们制度优越性的最重要抓手,多维帮扶但不应是众人帮扶。东帮西、城帮乡、富帮穷,先富帮后富的做法,应保留应发扬,但是否采用人海战术、大兵团的运动战还需通盘统筹考虑。贫困治理是永恒课题,相对贫困治理又是新课题,值得深思。
说这么多,也许废话居多。毕竟,作为最最基层的扶贫队员,往往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窘境,撇开知识见识等诸多
缺憾,身偏僻山乡,信息不对等就束缚你,不说也罢!
晚11时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