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段音频,上面说了一个这样的一种情况:
一个男人去治疗室,说:“要戒烟。”他之后就很自然的从自己口袋里拿出来烟,抽了起来。
我听了,就很有感触,这不就是我吗?我心里想着要学习,之后就很熟练的打开手机看视频。
他们说这种情况,是因为有一半的自己想戒烟,另一半自己不想戒烟。不管他戒不戒烟都是痛苦。戒烟只是表象,他要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才可以。
表象这个点,我理解,也说过:我看视频也是表象,我要解决了自己真正的问题,就不会去看手机了。但是自己一直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
还有一点,戒不戒烟都很痛苦,说的太对了。我学不学习,这两种情况,都会让自己感受到痛苦。学习时,自己学不会,大脑就会罢工。就在那里硬学,特别的难受。而不学习时,去做其他的事情,自己就会有负罪感,指责自己。为什么要浪时间。
这两种状态,对自己来说,都是煎熬。
他给出了建议,就是要和自己对话,我理解的是,要找出“儿童”状态和“成人”状态下矛盾点,让“儿童”状态下的自己,加以纠正,和“成人”状态下的自己的意识达成统一,那么想改变一个习惯,就没有那么难了。
与自己对话,我在别的书中也看到过。以前总感觉很怪,自己还用问自己吗?现在想法发生了改变,好像可以理解这种行为了。
我就闭上眼睛,问自己问题,问各种为什么?发现自己是答出来具体原因。好像这样的事情,就应该这样做,没有什么理由,就是感觉。
我想学习时,我感觉到难受,所以就打开了手机;一件事情,我感受到了难过,所以才要发脾气。即使这件事是对的,我也不管。我就是感受到了生气。
我也明白,遇到事情,我要先解决情绪,然后再去想事情,不然就会被情绪绑架。我有个奇怪的认知,我以为之前我遇到的事情,我都把情绪解决了,我是在“理性”的状态下,做的决定。
但是现在想想,这个认知是错的,我一直都没有解决情绪,情绪一直影响着我。而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假象,感觉自己是“理性”的。
如果之前我没有解决情绪,那么那些情绪“藏”在哪里了。我感觉舒服了,那也是假象吗?我现在不情楚,我到底要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