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内卷”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最初我不理解什么是内卷,有一天在抖音上听到了一个故事,才明白了,这个故事是这样讲的: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有一个小镇。小镇上有很多鞋店,这些鞋店每天上午10点开门,中午12点到下午2点午休,下午2点到晚上6点继续营业;每周一至周五营业5天,周末休息。
夏天最热的那几天,鞋店老板们会纷纷把店关掉,去南方的海边度假;冬天最冷的那几天,鞋店老板们也会纷纷把店关掉,去北方的山里滑雪。
多年以来,小镇上的常住人口没有什么变化,鞋的品质一直优秀,供货也稳定,所以,小镇上的鞋的供需关系一直处于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状态。
后来有一天,一户人家出于不明原因从大城市搬来小镇上,并且也开了一家鞋店。小镇虽然小,但也算具有一定规模,鞋的供需平衡还不至于因为新增一家鞋店而被打破。
但是,那座大城市的人民以勤奋、能吃苦著称。果然,这户来自大城市的人家也具备这些特点。他们家的鞋店每天早晨7点就开门了,中午也不午休,晚上直到11点才关门;周末他们也正常营业,夏天和冬天他们也从不去度假。
渐渐地,他们的“勤奋”得到了回报,他们鞋店的生意明显好于小镇上的其他鞋店。以前小镇人民吃完晚饭后是无法买鞋的,但现在,他们几乎随时可以去大城市人的鞋店买鞋,也就没什么必要光顾其他鞋店了。
但小镇老板们也不服输,他们纷纷效仿大城市人民的作息时间,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小时。他们的“勤奋”也得到了“回报”:他们的营业收入恢复到了以前的状态。
那么,此时的小镇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由于小镇人口并没有增加,鞋的需求量保持恒定,跟以前一样,所以每家鞋店最终的营业收入没什么变化,并不会增长。
但营业时间从原来的每周5天,每天6小时变成了每周7天,每天16小时。
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时间变长了,但收入却没有增加。
这就是传说中的内卷。同时,这也是传说中的囚徒困境。
可见,“内卷”是同一领域中发生了过度的竞争,导致人们进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
由此及彼,教育的内卷也太严重了。在孩子的教育上,你家孩子学会三样技能,我家孩子就要学会四样。你家孩子星期六补课四小时,我家孩子就要补课八小时。
在学校里,A教师今天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培优补差,B教室明天就提前二十分钟进教室培优补差。在你追我赶的比赛中,在不甘落后的氛围中,每个人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付出的精力越来越多,成效也可能会有所增长,比如可以使后进生平均分由70涨到80,然后由于学生自身是天生“蒜臼”也成不了“缸“,之后,即使投入再多的时间,他的平均分也可能就停留在了80分左右。最初最先投入大量时间的人先达到了80左右平均分,之后更多的人也靠投入大量时间赶了上来,平均分也达到了80分左右。
学校该如何奖励这些老师们呢?当然比的是名次。在人人都不加班加点时,平均分是70左右,排出第一到第十名。现在人人都加班加点,平均分达到了80,但依然排出了第一到第十名。许多教师的教学成绩的名次并没有变。人人投入都多了,但对于教师来讲,收获是一样的。
学生受益了吗?我看未必。“培优补差”对于优生来讲,没有多大进步空间。对于后进生而言,他在他不擅长的领域里,在他不喜欢的事情上,在被迫的情况下,在被看护的窒息环境中成长,有时也不一定成长。即使暂时提高了一二十分,考试过后也会立即还给老师。同时增加的可能还有对学习的厌恶。
他失去的是什么?失去了课余自由活动的时间,失去了自由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失去了独立成长的空间,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生活状态。
教育就是生活。生活的目的是幸福!将来要幸福,当下也要幸福!
幸福生活要符合人的天性:有张有驰,有动有静。儿童的天性是爱玩,玩中成长。如果一味把学生圈在教室学习,剥夺他室外活动的时间,那是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如果只让儿童学习智力学科,不让她参与艺术课程的学习,那就是剥夺孩子全面受教育的机会。可惜!痛心!如果那是自家孩子,你可否愿意如此?
教育不能内卷。尤其学校内部不能内卷。拒绝一切压抑学生天性的行为!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欣赏个性,适当引导,让他们自由成长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