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掠过每个人那美好或辉煌或艰苦的时光,最后留下烙印的便是我们真正的模样。最近热播的综艺《朗读者》已经让董卿圈粉无数,很难说是她成就了《朗读者》或是《朗读者》成就了董卿。
所谓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间的积累与不懈的坚持,还有对生命对自我的不满足。
董卿的人生便是这样,从开始的实习生到“央视一姐”再到《朗读者》的热播,她的每一步人生,都走的辉煌闪亮。
1.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
董卿对于自己的严格要求离不开原生家庭对她的教育和栽培,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父亲可谓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严父。少时的她父亲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对她很严苛,背完了书才能吃饭,并且要求小小的她要学会自己做家务,别人家的小孩暑假的时候都是度假旅行,而董卿在高中的时候暑假就已经开始自己做兼职了。
父亲一度不允许她照镜子,怕过分追求了外表而忘记了充实自己的内心,可是那时候的她正直青春期,正是最敏感最爱美的年纪。
后来在《人物》杂志的一次采访中,当记者问她记恨自己的父亲吗?董卿说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也恰恰是父亲的这种严厉让她在日后的人生中工作中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极致。《朗读者》的工作间是在北京的一个胡同的房间里,剪辑片子的时候,导演说:“别人都是用放大镜,而她是用显微镜!”就是因为她注重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所以在荧幕中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完美的作品。
2.春晚结束是她人生的另一个开始
董卿最早进入观众的视线应该是因为《春节联欢晚会》,继倪萍、周涛之后,她便成为了央视一姐,连续主持了13年春节联欢晚会,她的优雅与才学总能吸引很多人的眼球。记得在2016虎年春晚中,配合于谦表演的她,居然被观众们认为是于谦的“托儿”。
2018年的春晚董卿没有出现,多少人留下了失望的哀叹声。
经得起多大的诋毁,就经得起多大的赞美。
已经40岁的她毅然选择了重回校园,开始了在美国游学的生涯,也曾遭到父母的不同意,因为她已经不是20岁的小姑娘了,即便这样她还是选择了远方。然而进入大学的她并没有安于现状,主持生涯让她一直在不停的向前,而这次她想留个自己。这一段时光也为后来再次回到荧幕的她积蓄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挑战不可能》《诗词大会》,还有《朗读者》。
看似走向了更自由的年纪,董卿却选择了向更远的方向奔跑。忘记了年龄,只记得灵魂要不停的向前。
3.《朗读者》让她成为真正的自己
《朗读者》开始创办的时候也是步步惊心,从最初的构思到报到台里一级级审核,再去自己拉赞助,制片、剪辑,每一个环节她都是在亲力亲为。好友朱军曾评价董卿:“如果她尝试着让周围的人放手去做,那就更好了”。
工作室里常常熬夜至凌晨三四点,桌子上一片狼藉,各种稿件以及素材,剪片子都是连续十几个小时,她必须把每一个细节之处做到完美,才放心的让作品展示给观众。
荧幕中的董卿知性优雅,对于很多的名人金句更是信手拈来,这与她个人的文学素养密不可分。这么多年董卿一直保持的一个习惯,是卧室里没有任何电子产品,每天睡前留给自己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朗读者》里,我们仿佛看到了真正的董卿,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自华的董卿。
4.
最后我想引用《朗读者》第二季第三期的主题礼记: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
生命如果有颜色,会不会看上去就像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生命如果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么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
忘记年龄,忘记岁月,只记得灵魂最想要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