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乃一千古名篇,我手上的五个选本全部选录本文。
本文写作上的难点在于,韩愈本意并不想董邵南去河北,因为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大本营,但是既然是赠序,自然不能明说。所以,如何才能够达到名为赠实为挽留的目的呢?
名为赠序,作者却在短短的一百来字里时而赠送,时而阻留,语义婉转含蓄,一波三折,让人回味良久。全文真实意图是通过“古”与“今”,“吾知”与“吾恶知”这两处对比得以揭示的。
所以,单就写作而言,在我看来,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练字”上的考究。试想一下,如果将第一段的“古”字去掉,整篇文章的意思是不是就完全变味了呢?
这一篇小短文,将韩愈精心雕琢的文心一展无遗了。
送董邵南(1)游河北序
韩 愈
燕、赵(2)古(暗示今古有别)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这一句有横空出世的感觉,因为后文没有紧承此句展开。)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3),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4)也。董生勉乎哉!(这几句看起来确实像是在送行。)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5)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文意突转,暗示此行未必能够得偿所愿。所以是留。)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但落脚又是送行!)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即乐毅,他虽然身处赵国,却心怀燕国,提醒董邵南要谨记唐氏正统,不要沦为藩镇的帮凶)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6)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这一句明确表达了作者阻留董邵南的真实意图。)
注:
(1) 董邵南: 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韩愈的友人。举进士不第,将游河北,韩愈作此序送行。
(2) 燕、赵: 战国时两个诸侯国。燕国在今河北、辽宁一带,赵国在今河北、山西一带。这里借指当时河北一带。
(3) 利器: 比喻杰出的才能。
(4) 合: 遇合。
(5) 强仁: 勉力行仁。
(6) 屠狗者: 以屠狗为业者,旧时喻从事卑贱职业者。《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