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的难点是从“眼睛学会了”到“手学会了”。
我们一直习惯了听课,学知识,但是我们忘记了,听课看书其实是学习里面最简单的动作。
一个3分钟的小技能示范,如果用来练习需要多久呢?
板砖练级营上周的就做了这样一个小练习:把一堆文字变成一页PPT。
教学视频来自抖音博主:motoincircle的作品“PPT排版原则”。
如果是你来做,你觉得下面从A到B需要多久呢?
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但在板砖练级营中,我们却做了很多尝试:
实践出真知。
今天这篇文章,就像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整理出来的技巧。
集合福格行为模型和刻意练习的理论,我们认为学习一个小技能你需要有4个步骤:
P(Process):流程
T (Try):尝试
F(Feedback):反馈
A(Action):改进
2.
首先是流程,也是我们经常讲的“套路”。
找套路的意思是,找出“要做到这样”的具体动作是什么。
比如我们这次练习的技能“把大段文字变成一页PPT”。
3分钟的视频可以看到的是展示层的结果,而看不到很多操作的细节。
经过我的示范,
大家再依葫芦画瓢自己照着做一遍,我们才能总结出一个套路出来:
有了套路,才能练习。
3.
有了套路,我们就可以做第二个动作:尝试。
比如在这周对的练习中,我们的尝试就是先照着做一遍。
日本技艺学习有一个俗语叫“守破离”:
守就是听话照做。
做徒弟先不要有自己的想法,先照着做,能做到不走样和师父差不多了,才有资格去“破”, 持续的突破最后才会能达到“离”的状态。
技能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守,照着原封不动做一遍。
4.
有了尝试之后,马上就会涌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反馈。
反馈来自3个地方:自己,陪你练习的教练同修的伙伴。
如何自己给自己反馈呢?——靠复盘和反思。
做了一次之后,问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错,下次要继续保持,哪些可以做的更好?
在板砖练级,我们也有很多优秀的教练,比如我们的十月长老师就是资深的PPT设计高手。
她会告诉我们那个步骤环节动作可以优化,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反馈还可以来自同修的同学。
咦?你这个是怎么做到的?
啊哈!这个好,我也要试一下。
本来这次示范的时候,我默认用的是PPT来做,结果大家最后整理了一个工具集合:什么图怪兽,可画··· ···
大家互相学习,玩得不亦乐乎。
5.
有了前面三个动作:套路,尝试和反馈,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改善了。
改善的前提是有反馈。
如果没有反馈环节,从自己,教练和铜须那里获得的源源不断的灵感,改善的环节就无计可施。
比如,我们基于这套流程,各自去尝试了和自己相关的一些文字整理:
私域成交,领导力,亲子教育,听课笔记,裂变方法——甚至有一位钢琴老师把自己周末要上的钢琴课课件,现学现用做了一个生动的设计。
6.
如何修炼一个小技能呢?
看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
P(Process):流程
T (Try):尝试
F(Feedback):反馈
A(Action):改进
有了这四个动作,你就可以品尝到学以致用的甜头。
你会真切的感受到:“哇,原来把一个知识点最终变成自己的手艺”是这样的感觉。
看一本书,听一节课都是这个道理:
知识要少少的,行动要多多的。
你在行动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呢?欢迎你在评论区告诉我,我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