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②
被称为“郭壁古堡”的 中国北方明清乡村集镇代表作——郭壁村,静静地,只有一些老年人留守。
郭壁村位于沁水县城东部 50 余公里处,东西各有卧虎山和卧牛山倚靠。有趣的是,历史上人们常把窦庄和郭壁两个村庄连在一起,留下了“金郭壁、银窦庄”的美誉。
沁水县建筑物
窦庄始建于公元969年,位于沁水县嘉丰镇窦庄村。窦庄城墙高三丈(合10米),墙厚五尺(1.67米),周长1008步(折1680米)。墙头筑有城垛、炮台、瞭望口等。四角高筑五层雕楼。八面设窗,使楼外山水尽收眼底,如有来犯之敌,数十里外皆无所遁形。城外绕墙设置藏兵洞,每洞可容五人藏身。
郭壁村现村内保存有明清两代民宅3400余间,窑洞百孔、庙宇7座、楼阁10处、进士院13处、行宫建筑一处、祠堂3处等。
郭壁村古建群高低错落建在山坡上,山坡下就是沁河古渡,以前有吊桥,是两岸唯一的通道。据说,利用沁河水旱码头的交通优势,郭壁在明清之际就已经成为商贸重镇,仅古镇中的主街就长达五华里。史载北宋哲宗赵煦年间,郭壁在周围方圆百里就有盛名,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
我们看到两块招牌:郭壁村和郭南村。壁者,军垒也。长平之战中,秦军曾屯兵于此,所以留下了“郭壁”最早的历史渊源。现在郭壁被分为郭南和郭北两个村,但它们过去是连为一体的,规模庞大。
我们必进的这处古老建筑,却庙门紧锁,只在门上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
城堡式的村子,无处不体现出建筑艺术的辉煌。
明代时,郭壁村已经拥有高大的城墙,铺着石板的驿道穿城而过。
绍平原门楼内外。
每处院子的石门,都显出华丽的身姿,仿佛张开着显赫家世的眼睛。上图门眉上有“树德”二字,彰显主人的至高境界。
古老村落通过内门楼或过街门楼,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街区用“坊”或“里”来命名,现存的“宁远坊”“青缃里”等。牌匾、楹联,表达着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志向。
下图左上有“慎修”门额,大约显示主人是位信佛之人,谨慎修行;也可理解为读书人的修身养性。
据悉,张、王、赵、韩,是古郭壁的四大姓氏,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自明代以来,郭壁先后 16 位进士均出自这四大姓氏。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至政通司右通政的韩范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保存下来的王家“三槐里”、“青缃里”、赵家串串院和张家十三院,展示着曾有的辉煌。
下图右门眉有“忠信为敬”字样,体现出主人的信仰情怀。
老人家独守空院子,面对我们的参观,总不忘问候一句“吃饭了吧?”她好像九十多高龄了,坐在那里静静地晒太阳。
村子不大,但似乎巷子很深,老迈而沧桑。
院名挺别致的,叫“近山居”(下图右下),是说近在卧虎山和卧牛山侧。
“家在沁水”在其《太行古堡之郭壁古堡——中国北方明清乡村集镇代表作》(侵权删除)一文中说:明朝末年,郭壁因未加防范而惨遭洗劫。后来村民们为防备再次遭袭,就在村前村后高筑寨门。修筑了夯土城墙,形成了东凭沁河作障、西以山寨为屏、南北以土城为宥的城堡式建筑。
如今,在郭壁村南,还可找到一段青砖与夯土相结合的城墙。城门上还留有落款为“崇祯六年”题刻。村北,也留有两段不完整的城墙,一段为砖石结构,一段为夯土城墙。夯土墙长约20米、 高约 5 米。虽残垣断壁,仍气势夺人。据村里人说,这是晋城古堡中现存的惟一一段土城墙。
已经是午后休息时间,钱粮官“清荷”兴奋地告诉大家,她已经联络到了看庙人……这位“专职”的村镇“官府”退休老人,很快前来打开了庙门。
崔府君庙创建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崔府君本名崔珏,为唐代一位被神化的清官,后世又因显灵于唐玄宗、宋高宗而不断加封。
抱歉于耽误了看庙人的午休时间,我们“打赏”了他50元钱的烟钱;他立刻来了精神,认真地给我们当起了解说员,专业知识相当丰富呢。
老人讲,位于村口崔府君庙的舞楼,原建于宋代,因沁河水涨被淹,元代移至此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庙分前后两院,前院为关帝殿,后院正殿祭祀唐长子县令崔珏。舞楼呈平面正方形,四角以木柱支撑,单檐歇山顶。最让人称绝的,是顶部为梁架结构藻井,斗拱递叠,设计之复杂、精妙,按照领队“自游自在”的说法,在他有限的古建筑藻井参观中,还没有见过。形制宛若盛开的莲花,老人讲是八卦图案,中间是太极。
庙中古建雕梁画栋,极具欣赏价值。
庙内建筑构件繁复精美。
(文字资料来自景点介绍及百度百科)
(下篇:《2023·春末,秦川晋水·文学之旅(29)“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