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4日②
从吴堡石城下来又到了黄河边,在沿黄观光路上行进。不久来到黄河“二碛”。
黄河对面是山西碛口古镇,几年前我去那里时没能真切地感受到“二碛”(没有乘船近距离观望),但也在晚霞映照下感到震撼的壮观。
碛口,因黄河第二大碛的“大同碛”(第一大碛是下游的黄河壶口)而得名。在一旁的李家山民居下,有著名的大同碛和麒麟滩。不断堆积的沙石把河床抬高,与下游形成了落差巨大的“跳崖水”,落差达10米。黄河黄金水道就此戛然而止。
景观回放——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碛口的急速繁荣,此后200余年间均属于中国北方著名的水陆运输中转中心,商贸重镇。西北盛产的粮、油、盐、碱、药材、皮毛等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黄河水运而来,码头上的货船每天少则几十艘,多则二、三百艘,拥挤时三排货船并列平行排列于岸边绵延数里,壮观景象任你去想象。货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丝、茶、布、煤油、“洋板货”等物资经碛口船运到西北。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吴城指山西吕梁吴城镇,是重要的物质中转站)的说法。
碛口古为军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享有 “九曲黄河第一镇”(也称晋西第一镇)之美誉。
黄河因“大同碛”而受阻,碛口因“大同碛”而受益。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鼎盛时期古镇云集了380余家大小商号,码头搬运苦力2000余人,转运物资的骡马、骆驼上千头。仅西湾村的“运输专业户”陈家就有骆驼300余峰,“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足当年的繁华。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财东和国民党四大家族的孔祥熙都在这里办过营生,日进斗金。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而享誉全国。民谣唱到:“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而在陕西这边,“碛”之景观只能远远观望。
“二碛”其实就是吴堡大同碛,位于吴堡县丁家湾乡拐上村,为天下黄河第二碛,又称二碛,仅次于壶口瀑布。碛,是指黄河上因地形起伏而形成的一段段激流浅滩,特点是弯急、浪大、石多、水浅。黄河从秦晋大峡谷流入大同碛,河面急剧收缩为百米左右,有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河水涌向落差约十米的倾斜的河道,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
河湾处宽阔的黄河水流湍急,泛着白色的浪花。暴露的河滩上散布着礁石。
听着涛涛黄河激流声,不免有点尽管“黄河之水天上来”(出自唐代李白《 将进酒 》),总归“奔流到海不复回”(同前括号)的激情过后的惆怅。
是的,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更势不可回。
很多时候,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时空,只能呆在原地叹息着失去的一切,在挫折中踌躇不前,在时光中蹉跎人生。水的逝去,是因为我们没有追随它。不知道你有没有过长江乘船东下的感觉?很多年前,我有过一次从重庆—万县—武汉—九江—南京的航程体验。站在船头,镶嵌进一段段山水时空,我与水溶为一体,与时间溶为一体,与自然溶为一体,感觉到没有了时光消逝的惆怅。
《论语》子罕篇名句呼之欲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一种力量,一种儒家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精神。因为“逝去”的只在“过去”,“不舍”才是“未来”。
——留下一段黄河岸的小小感悟,与伟大的智者和文人远隔时空交流,荣幸之至。
继续行程,目标佳县悬空寺。
在白得耀眼的白扬树杆的缝隙,黄河对面山西境内的景观(后查无果)从车窗前呼啸而过。
另一处的山上有兀立的石头,奇特之貌令路过人不免特别看上一眼。
沿黄河观光路通往向佳县的黄河河道逐渐加宽,水质较清澈,有大片沙丘,两岸山峦夹持,尉为壮观。
一路往北,在沿黄公路上欣赏着车窗外的风光,几乎无车的公路开着非常舒适——日后,我们会在山西的沿黄公路上行进,那个“天上地下”的感觉真是悬殊——真有“如在画中游”的感受啊。
一处彩绘辉煌的牌坊出现在左侧路边,领队说了声“这个要去看看”,随即调转车头。啊哈,这途中偶遇的黄河边上的古镇,算是这次旅行第二个意外的馈赠了。
(文字资料来自景点介绍及百度百科)
(下篇:《2023·春末,秦川晋水·文学之旅(16)木头峪,秦晋往来贸易的水陆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