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读完《人类简史》,趁热打铁,本周读了《未来简史》。听到《未来简史》这个书名时,或许会让人浮想联翩:我从书中能够了解世界未来的样子吗?而其实书中并没有确定的答案,作者只是根据过去、现在推测未来,但是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读完此书,我认为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观点:过去、现在、未来皆是算法。
在古巴比伦,每当人们面临两难时,都会在黑暗的夜里爬到神庙顶,仰望天空。人们相信是星星控制他们的命运,预测他们的未来,于是会用观星的结果决定是否结婚、耕田、发动战争。原本的哲学信念,转化成非常实际的日常作为。在中国古代也是一样,史书描写皇帝出生时有赤红的光气环绕产房,经宿不散。中国民间会算命,相信命运。这是古代人的算法,他们根据这些算法行动。
而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圣经》宗教,则讲了一个不一样的故事:“这些星星会说谎。星星是由上帝所创,而上帝早在《圣经》里就揭示了完全的真理。所以不要再观星了,读读《圣经》吧!”而这也是个非常实际的建议。每当人们不知道如何选择结婚对象或职业,又或是否应该开战,就会遵照《圣经》的指示。
但接着出现了人文主义,又讲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是人类发明了神,写了《圣经》,而且用了上千种方式加以诠释。所以,人类本身才是一切真理的本源。虽然可以把《圣经》当作一部颇具启发性的人类作品来读,但其实不一定需要这样。如果你面临两难局面,只要聆听自己,听从你内心的声音就够了。”接着,人文主义也提供各种详细的实际指导及建议,告诉你如何聆听自己,比如看日落、读歌德的作品、写个人的私密日记、和密友谈心,还有举行民主选举。
但到了21世纪,感觉不再是全世界最好的算法。我们正在开发更优秀的算法,能够充分利用前所未有的运算能力和庞大的数据库。谷歌和脸谱网的算法不仅完全知道你的感觉,还知道许许多多你自己浑然未的感觉。谷歌根据用户的搜索关键词,比专业的机构提前十几天预测到流行疾病的爆发,脸谱做个一个实验,根据被测者平时在脸谱网页上对网页、图片、影片等点赞的记录,预测这些志愿者的回答,结果预测的回答比测试者的家人、朋友、同事的回答还要准确,并且是点赞的记录越多,预测的回答就越准确。
当算法足够强大,算法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就能蓄积财富,再用来做自己认定的适当的投资,或许是把你的房子买下来,当你的房东。而如果你侵犯了这套算法的法定权利(比如不付房租),算法就会聘请律师,把你告上法庭。如果算法的收益持续超过人类基金经理,我们最后可能就得面对一个由算法组成的上层社会,地球的绝大部分都掌控在它们手上。在你觉得这实在是痴人说梦之前,请不要忘记,目前拥有绝大部分地球的正是各种非人类的互为主体实体,也就是国家和公司。事实上,早在5000年前,恩基和伊南娜这种想象中的神,就主宰着苏美尔的绝大部分地区。现在人类法律已经能够认可公司或国家这种互为主体的实体,称之为“法人”。虽然“华为”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既没有身体也没有心灵,但都受到国际法的约束,都能拥有土地和金钱,也都可能成为法庭上的原告或被告。可能在不久之后,算法也能获得这样的地位。这样一来,某一套算法就能自己拥有一个运输帝国或是创投公司资本,而不必服从任何人类所有者的命令。如果神、法人也能拥有土地、雇用人力,为什么算法就不行?
计算机不但能够取代医生、司机、教师 、地主、房东,甚至是艺术家。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戴维·柯普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学教授,他写了一些计算机程序,能够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他写出的第一个程序名为EMI专门模仿巴赫的风格。虽然写程序花了7年,但一经推出,EMI短短一天就谱出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柯普挑出几首,安排在圣克鲁兹的一次音乐节上演出。演出激动人心,观众反应热烈,兴奋地讲着这些音乐如何触碰到他们内心最深处。EMI和拉你森进行试验,在观众不知情的情况下,演奏音乐,然后让观众投票,结果观众认为是巴赫的其实是EMI,认为是拉尔森的其实是巴赫,而他们认为是EMI的,其实是拉尔森。
EMI成功之后,柯普又继续写出了更复杂的新程序:安妮,EMI谱曲是根据预定的规则,而安妮则是基于机器学习,会随着外界新的音乐输入,不断变化发展音乐风格。就连柯普也不知道安妮接下来会谱出什么作品。
在现实生活中,算法也一直在驱动人生。书中提到,许多医师会在诊室里准备零食点心,在打完针或做了痛苦的检查之后,让孩子(或是小狗)吃点甜品。这样一来,等到叙事自我后来回想这次问诊,最后这10秒的快乐足以抹去之前许多分钟的焦虑和疼痛。许多妇女分娩时都会经历难以忍受的痛苦,这会让人认为,只要生过一次,没有哪个心智正常的女性会愿意再生一次。但在分娩后的几天,内分泌系统会分泌皮质醇和β–内啡肽,舒缓疼痛,让人感到安慰,甚至是欢快,再加上对小婴儿的爱与日俱增,又得到来自亲友、宗教和民族主义宣传的多方赞誉,从而合力把分娩从创伤转为正面记忆。这都是基于叙事自我的算法罢了。
所谓的“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每时每刻,大脑的生化机制都会创造体验,但一闪即逝,接着就是更多体验闪现、消失、闪现、消失,彼此快速相连。这些瞬间的体验并不会累积成永续的本质。在这一片混乱中,叙事自我试着找出秩序,于是编织出一则永不完结的故事,让每项体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多少有些长久的意义。只不过,虽然这让一切合理且诱人,却仍然只是虚构的故事。中世纪的十字军相信是上帝和天堂让他们的生命有了意义,现代自由主义者则认为是个人自由选择让生活有了意义。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妄想。
其实,现在日常的生活当中,算法也无从不在。进入淘宝天猫,它会自动向你推荐会商品;平时收到的运营商的各种推销短信,也是后台算法经过计算自动发送给你。
算法的基础是数据,并且要求数据自由流动。而其实现在,我们每天都在上传数据。我们每天使用手机,我们社交使用微信、QQ、朋友印象,玩游戏使用微信游戏、腾讯游戏,听音频使用QQ音乐、喜马拉雅和懒人挺熟,阅读使用微信读书、QQ阅读、起点中文网,看视频使用腾讯视频、腾讯课堂、红点直播,团购点外卖使用美团,购物使用京东,支付使用微信钱包、财付通,理财使用理财通,看病使用丁香园、挂号网,出行使用滴滴、腾讯地图,使用腾讯宝卡等等,这一切都在上传你的数据,腾讯公司都可获取到以上提到的全部信息,那么腾讯通过全部的数据,就可对一个人进行分析,它或许会比你更加了解你自己。
过去、现在、未来皆是算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