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刻意练习》这本书吸引,是缘于它封面上的一句话“如何从新手大师”。在我的印象里,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天才之所以是天才,他肯定是在智商或情商等方面和普通人不同。然而读完了这本书,你的观念会被彻底改变,其实你与天才之间的差距,仅仅是“刻意练习”而已。
真的有这么神奇么?答案是肯定。在《刻意练习》一书中,作者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在一个特定行业和领域,通过刻意练习,人们的表现和水平能得到提高,甚至能成为杰出的人。听到这里,你是否立马有了动力,原来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是有可以成为大师的可能的。
那么,刻意练习是什么呢?“刻意练习”是需要经过长时间有目标的训练,有专注的练习状态(心流模式),并在练习中包含反馈,同时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刻意练习的本质是长时工作记忆。它是区分卓越者和一般人的重要能力,是刻意练习的本质。
通过阅读《刻意练习》,我更新了以下三个旧知,这使我对刻意练习的意义和理解更加深刻了:
旧知1:相信天才的存在,我做不好是因为我没有天赋。
新知1:天才的形成也是需要条件和刻意练习的。
不可否认,有一些人确实是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更强一些,但是当他某领域成为高手时,他绝不是仅凭天生的能力。书中举例了著名钢琴家莫扎特,4岁就会作曲,6岁就能开演奏会,还拥有“绝对音高”的能力。然而他是在什么条件下才得到这样成就的呢?首先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就是一名作曲家,在莫扎特2岁的时候就开始对他进行系统性训练。日本的一个学校做了个实验,训练没有任何基础的小学生”绝对音高”,半年之后他们也都可以做到。这说明天才的形成和所处环境和是否进行了刻意练习有关,天赋也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所谓的没有天赋其实只是你自己给自己找的一个理由,你可能在某领域并不擅长,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是肯定能达到你所期待的水平。
旧知2:1万小时理论是绝对正确的,只要足够勤奋练习的时间足够长就可以到达目标。
新知2:勤奋也要方法得当才有效。
中国自古就有“勤能补拙”的说法,但是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勤奋”必须的有效的“勤奋”,才可以补“拙”。说到这里,就要说一说刻意练习的方法了。因为学习成果与时间不一定正相关,需要随时间和效果对策略进行调整,并结合有针对性的技巧。
首先,刻意练习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需要把你的目标聚焦,明确你培养自己的这项技术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并在这一件事上不断去深挖精进,千万不要贪多。
其次,找到行业的标杆人物,其实相当于你自己的导师。以他们为标榜,关注他们的朋友圈,微博,公众号,看他们平时在做事情,关注的话题,并向他们靠近。如果你可以有一位可以手把手,面对面指导你的老师是最好不过的。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知识 ,还可以获得及时反馈,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并及时修正 ,这一点特别重要。如果没有老师可以手把手指导,你也要找一个参照物,去不断对比自己与人家的差距,通过不断修正获得持续进步。
第三,把这个漫长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因为小目标更容易完成,不会让自己压力太大,且每完成一项就给自己设立相应的奖励,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完成目标的信心和动力。
最后,通过刻意练习成为高手的时间会相对较长,不可能努力一两个月就达到自己想要的水平。任何行业的大咖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形成的。一定要有耐心,培养自己“延迟满足”的品质。
旧知3:当我通过刻意练习取得一定的成就时,我只要持续操作将它掌握熟练就可以了。
新知3:一旦某人的表现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并做到“自动化”,那即使练习再多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刻意练习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当通过练习到得某一个小成就并熟练掌握之后,持续练习和努力的动力就没有了,你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舒适区。有一个段子,一个工作了10年的员工要求老板涨工资,说:老板,您看我都有10年的工作经验了。老板笑了说:你那哪是10年的工作经验,你是把同一个工作经验用了10年而已。所以,当你在某个领域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你必须要考虑,如何通过刻意练习能让自己的能力更上一层楼。那些让你做着不费力工作,其实并不会给你带来新知识新挑战,你的能力就是停留在那个水平不再提高。这个时候就要刻意跳出何舒适区,比如尝试利用另外一种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总之让自己完成起来不那么“舒服”,甚至有点“费劲”,这样才可以不断地精进。
总之,刻意练习这本书,可以说是开启了普通人的逆袭之路。我们经常是“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是因为你只是听,而不是去实践,你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不断地去刻意练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真正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