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主任更是语文老师,在带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那种让人头疼的后进生。尤其是在开学初会给自己做计划,计划中一心想着这学期要提高某某几个差生的成绩,一定让他们有所改变,并信心满满的去实践,但当你煞费苦心之时,他们却仍然跟上学期一样油盐不进,那种冒火的心情更是无法形容。不交作业,拖拉,上课不听但下课就活蹦乱跳,纪律性还差,这便又成为了一学期的常态。
但当我看了李镇西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中的‘如何善待后进生’这篇文章时,自己好像突然释怀了一些,并从中为自己找到了一些‘出路’。他在文中提到苏霍姆林斯基有一篇著作中说,我们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和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当他谈到差生和后进生时却用的是‘难教儿童’,他的重点放在了‘教师难教’中,尽管难教,但他从未放弃,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和这些孩子打交道,在爱他们的同时研究他们。而他的研究不是冷静的分析,而是充满感情的投入,是全身心的实践,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和学生心心相印。有了这种投入,苏霍姆林斯基转化难教儿童卓有成效。我也在想,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确要向他学习。
除了付出时间和精力方面的转变之外,李老师告诉我们更实际的是转变自己的心态。所谓转变心态,也就是换一种儿童的眼光,站在后进生的角度去想他们的难处,你会感到这些孩子不但可怜,而且可敬。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李老师是这样给我们分析的。这些孩子听不懂课,可是他们一年四季无论寒风还是烈日炎炎,每天总是准时到校来做一件事,就是听他们听不懂的课。一听就是三年、六年、十二年!换做成人,能做到吗?他们容易吗?其实这样想想也确实不易,有时突然找点事似乎也能理解了。后进生成绩一直倒数,常受到老师的呵斥,同学的嘲笑,家长的打骂,然而他们从不丧气,不悲观,这么多年,媒体所报道的自杀学生中,好像就没有后进生。(这样看来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是不一般的),并且在校常被老师骂的后进生多年后见到老师,照样那么尊重,那么亲热地称呼“老师好!”这是一种多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后进生也许考不上大学,但长大后自谋职业做生意,屡屡发财,因为他们能适应商场的摔打沉浮,人生的跌宕起伏,他们为何能有所成就,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早在学生年代就练就了过硬的心理素质啊!他们所拥有的超强的抗挫能力,不正是学生时代被老师的一次次呵斥、臭骂、罚站培养锻造出来的吗?
让李老师这样一分析,再仔细一想,我真的觉得,有些方面,我还不如后进生呢!他们果然是可敬又可佩呀!此时,我想起了一句话——风物长宜放眼量,是啊,做老师的,要着眼长远,想到孩子今后的人生,想到孩子自身的潜能,孩子身上所具备的闪光点,就不会因孩子的成绩而纠结于心,闷闷不乐了。然而对待这些后进生,我们还是要尽我所能地不放弃自己的希望和努力。
如果想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不放弃希望和努力,又该如何去做呢?李老师是这样说的:首先我们要 注重感情倾斜,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自己个人对后进生的爱隐蔽起来,不动声色地转化为集体对这个学生的爱。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的萌芽”,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并且在集体中多引导集体舆论,让后进生从集体中获得力量,感受温暖。 允许后进生犯错出现反复。 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暂时降低要求。
当你对他们降低要求时,先去完成小的目标,等到他们有了成功体验,有了自信心以后再去逐渐的增加任务。到了这个时候我想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智者在跟你面对面交流,很喜欢这本书,我相信从这位智者身上我会学到更多的东西,然后用于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