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一前235年),战国末年秦相。原是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后来到韩国经商,成了“家累千金”的“阳翟大贾”。
吕不韦在赵都邯郸见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角人),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没过几年,庄襄王死去,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至此吕不韦在政治上达到了空前显赫的地位。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
后因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其举家迁蜀,吕不韦自知不免,于是饮鸩而死。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为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共160篇,20余万字。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它写道:“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虛,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吕氏春秋》并没有均等地对待各派学说,并没有简单地把各家观点原封不动地糅合在一起,而是赋予所吸收的各家学说以新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它改造和发展了孔夫子开创儒家学派时的儒家思想。如关于儒家维护“君权”的思想,在《吕氏春秋》里,实质虽然没有变,但有其独特的形式,它主张拥立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的国家。对法家、农家、墨家和阴阳家的思想, 《吕氏春秋》也是遵循这一原则。
《吕氏春秋》中的法家是儒家化了的法家,墨家是兵家化了的墨家,如此等等。
《吕氏春秋》依照预定计划编写,有明确的目的,有大体上统一的学术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