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双重束缚?
红灯绿灯同时亮,手足无措的孩子,互动交流中的陷阱:长期重复的一种混乱、失败、羞耻,伴随着惩罚,不可回避,严重的会导致精神分裂。
二、双重束缚的特征:
1、矛盾性,
2、交流对象有重要关系,一般是养育者,
3、长期性和重复性,
4、强制性,总是伴有惩罚或者不愉悦的结果,
5、不平等性,通常接收信息的一方弱势,
6、不可逃避性
家庭互动模式是心理问题的症结,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先有关系后有个人。
提问:两个人结婚,婚床上睡着几个人?
回答: 起码6个人,两个家庭的文化价值观(信念、使命、价值观等),这是一种系统式思维。比如夫妻二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一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指令同时存在。这时候最难的就是孩子了,冲突不是问题,各自坚持不妥协,孩子就会不知所措。
比如夫妻中有一方存在出尔反尔,知行矛盾,带给孩子唯我独尊和无价值感双重矛盾,一方面说你是我们家的希望,一方面又说小孩子懂什么!
还有夫妻中的一方为避免家庭冲突,退出教育,造成父亲或母亲缺失;父母想让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但不能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失去了对子的关注;爸爸因为要经常应酬,妈妈指责爸爸对家庭不负责任(教育儿子要做个男子汉,千万别学你爸爸),导致孩子对父亲的性别角色认同的混乱。
假性互惠:家庭的软性现实(互动交流模式、内容)不清楚,不稳定,缺乏理性条理等(一会吵着要离婚,一会又和好亲昵)。
硬性现实:家中几口人等。
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的不一致,比如妈妈的语言:孩子我爱你,非言语:面无表情,语调冷冰冰。
言语内容:(文字)占7%;非言语内容:语音语调占38%,身体语言占55%,总共占90%以上;在交流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生活中可能没有人看到妈妈的努力,“我当然爱你啊,我为你做了这么多还不爱你?”一脸愁苦和抱怨的妈妈,孩子说一直以为妈妈恨他,也会因为看到辛苦而内疚。
要求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父母却没日没夜在打麻将。
孩子在学校里,不知道怎么处理和同学的关系,同学们会拿他的洗发水等用品,孩子觉得受到校园霸凌,爸爸说,没事,只是拿点东西;妈妈说不行,必须办休学!孩子觉得很感动,但还是想上学,不知道怎么办?
别人家的孩子,用批评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期待。希望孩子上大学,上完大学干什么不知道,期待中没有内容。
悖论:内容水平被关心,关系水平被伤害,比打孩子的伤害还要大。
学习做父母,学习耐受成长的痛苦:因为有了孩子,我们才知道怎么样做父母。
家庭成员互动模式是个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系统中用系统思维去看个案,并不是简单的家庭关系。
从问题取向到关系取向,咨询师需要抱持价值中立。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多边结盟,他们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将问题放到情景中,从问题解决思维跳出来,用解决问题思维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