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语文世界》杂志
【论文分类】中学语文教与学
“黄泉”一词,始见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庄公对母亲姜氏说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一句。这里包含着一个典故:
郑庄公的母亲生他时难产,因而取其名曰“寤生”,待生其弟“段”后,其母姜氏就开始讨厌庄公,一心想让段继承王位,取代庄公。结果段的谋反阴谋最终败露,庄公痛恨母亲姜氏的无情无义,遂置姜氏于城颖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话一出口,又追悔不已。后来他的属下颖考叔体察此情,就给庄公出了一个两全之策:让庄公“掘地见母”。这样,既实现了他与母亲生前团聚的愿望,又使天下人觉得庄公“言而有信”,使母子能够“其乐融融”,因此一直被后世传为美谈。
除了上面这个典故之外,与其类似的例子还有:《管子·小匡》中有一句“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唐王建《寒食行》中有诗曰“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以及宋朝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第三章语云“否即碧落黄泉,无相见之日”等,这几句中出现的“黄泉”一词,显而易见,也都与《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黄泉”一样,解释为“阴间”、“阴曹地府”、“人死后去的地方”等意思。
其实,细究起来,“黄泉”的本意就是“(黄土)地下的泉水”。而上面的意思只是引申义。比如我们学过的荀子《劝学》中就有“蚓无爪子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一句,还有唐元稹《酬乐天甫后见忆》诗曰:“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这两处的“黄泉”即指“地下的泉水”,如果理解为“阴间、通向死亡之路”,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是我们常常偏重于引申义的解释,而把它的本意反而逐渐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