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看得尴尬症频频发作的电影。
清明节后第一片(骗)——
《我的特工爷爷》
洪金宝自导自演。
看剧情——
退休特工复出,横扫黑帮,勇救女孩。
这标配听上去不是中国版《大叔》,也是华语圈《飓风营救》。
谁知道是一场99分钟,关爱阿尔兹海默症的公益宣传片。
坦白说,Sir是冲着洪金宝去的。
他曾是香港八十年代电影“最大的招牌”。
影评人魏君子曾说:
吃年夜饭可以把电影界所有人都请来。
1986年拍《富贵列车》,几乎所有香港片场都停工,明星们都跑到洪金宝这里客串。
《警察故事》里成龙从商场顶往下跳那场戏,没人敢喊开机跳,只有洪金宝能。
而且,他还拿过金像奖影帝——
两次!
《提防小手》《七小福》
但在《特工爷爷》,影帝把奖杯落在家里了。
从头到尾只有一个表情——
呆
看见女孩之后的欣慰:
女孩失踪后,愤怒地质问反派流氓:
在医院听到自己病情:
对镜忆往昔:
尤其是这个看不到半点杀气的挟持表情:
如果太浮夸作不来:
《大叔》
起码得让观众感觉到狠吧。
整部片,洪大哥单靠嘴演戏了——
除了张嘴、微张嘴,微微张嘴,没了。
年度最面瘫表演,get。
曾经的洪金宝,顶尖武指,动作巨星。
“最灵活的胖子”。
10次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武术指导,3次获奖。
《叶问》,他帮甄子丹设计了一个打十个。
《叶问2》,亲自上阵和甄子丹圆桌对决。
动作片历史绕不过的经典。
《特工爷爷》里,他找来“七小福”。
但你别指望元华们动手。
他们真的只是来打个酱油。
打戏只有两场。
可以看出在模仿《飓风营救》一招致命的关节技。
爆头、断手、锁喉。
但招数明显过于单一。
大吼一声,往前冲,小匕首往前伸,手臂被折断——
歇菜。
其他人,均复制以上模式。
难怪有网友说:
拍成这样简直是欺诈!
Sir原以为能看到秘密高手,带领各路老江湖,花式吊打小混混。
结果是摇晃手持摄影+莫名奇妙慢镜+老爷们在喘气。
大哥已老。
只能说,豆瓣5.5,真不冤。
但以上这些,还不是最让人尴尬的。
最尴尬的是——
分裂错乱的人物身份。
电影背景设定在中俄边境,大东北。
洪金宝刷脸请来徐克、麦嘉、石天几个港片熟脸,演路人。
三人往路牙子一坐,叼着烟斗、眯着眼。
有范。
就在Sir快要找回那么一丁点港片情怀时——
麦嘉开口了。
东北话!
有钱呗
那一瞬间,Sir穿越去了赵本山小品现场。
看着这班曾叱咤香港影坛的大哥,连普通话都说不准,还要操着蹩脚的东北话,呗呗呗。
真的让人屁股发烫,想赶紧离座。
有这种感受的,不止Sir一个。
港台明星东北味,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
粤语版,口音槽点没法吐。看着一群香港人冒充东北镇民真心别扭。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国语版问题——
那请试想,东北街头,三个老爷子开口闭口,全是粤语。
岂不更违和?!
是不是在香港电影人眼里,黑帮,就是东北特产。
《澳门风云》——
电影开头,香港,大排档。
黑帮闹事,张口闭口就是“憋整事儿”,“少扯犊子”。
牛逼——
王晶是最爱“方言梗”的香港导演。
没有之一。
《澳门风云2》让机器人“傻强”说四六不靠的四川话。
《澳门风云3》,罗家英(祖籍顺德)又操起生硬的天津口音。
这种基于刻板印象,强行硬套的“口音”,抱歉,除了频频发作的尴尬,我们实在笑不出来。
能不能好好说话?!
不客气地说,香港电影的衰败,就是从“不会说话”开始——
魏君子曾采访上译厂著名配音员冯雪锐。
他举过一个例子。
《纵横四海》有场猜谜戏。
粤语台词是:陈宝珠亲了李香琴一口。
谜底是“香口猪”。
因为陈宝珠和李香琴都是港星,非香港地区观众听不懂。
直译没有笑果。
于是冯雪锐在配音时,把这段改成当时内地流行的一个笑话:
大家轮流上厕所。
打一个城市的名——伦敦。
这是一个必要的“艺术再创作”过程。
好电影,从来都是无数精心打磨的好细节叠加而成。
细节控李安尤甚。
因为《卧虎藏龙》面向全球发行。
他找了三个编剧——
王蕙玲、钟阿城、詹姆斯。
每一句台词,都在中西方语境,不停调整。
玉娇龙在竹林里骂李慕白:“你们这些老江湖,哪里见得到本心!”
剧本里“老江湖”原是“老酱油”,北京人骂人“老混混”。
但除了老北京没人知道, 改了。
玉娇龙上馆子叫菜,张口就来。
跑堂的说:“要到大馆子才有”。
一句话就点出玉娇龙大家闺秀的身份。
在今天的合拍片,这种用心,近乎绝迹。
《大搜查》的谷祖琳,一个香港警察,卧底当大陆人。
在片子里操着一口漏风的北京话。
傻子都不信好吗?!
《春娇与志明》。
国语版不少笑话粗暴“直译”粤语。
普通观众根本get不到笑点。
比如郑伊健对余文乐道歉:“唔好意思,夹咗你条菜”。
粤语里,“菜”指代女朋友。
这是句双关语。
潜台词,我泡了你女朋友。
但国语版中,被直译成“吃了你的菜”。
不仅“贱”味全无,还让另一句回应,“本来就是你先夹”显得没头没脑。
同理还有粤语版那句“粉红色**,可遇不可求”。
国语版变成“粉红色葡萄,可遇不可求”。(但字幕不变)
就让不少内地观众懵逼。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港片都像《卧虎藏龙》。
但在北上求财,信达雅地“翻译”笑点,保证效果,这不过分吧。
我们也不能要求香港演员都能操一口流利普通话(方言)。
但找一个跟演员形象匹配的配音演员,把口型对上,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吧。
不提表演,摄影,美术,甚至故事。
好好说话,是观众对一部电影,最起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