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这叫“战略欺骗”,核心就是“使敌无备也”,让他没防备。因为他若有防备,我就没胜算;他若没防备,而我把全部力量投掷过去,他就垮了。
著名案例是韩信木罂渡江。
楚汉相争,刘邦形势不太好,魏王豹就想转会。他以母亲生病为由向刘邦请假回家,然后就投了项羽。刘邦派韩信去打,在临晋与魏王豹隔江相拒。韩信只搜得一百多条船,在江边一字排开,每天作势要渡河。魏王豹严阵以待。韩信则偷偷安排人采买制作木罂「ying」,就是一种腹大口小的装水的木罐。带大部队转到夏阳,用木罂扎成筏,从夏阳渡河袭安邑,打了魏王豹一个侧翼,最后俘虏了魏王豹。
魏王豹听说韩信在夏阳登陆时惊问:“夏阳没船啊!他哪来的船?”这是他没有以“替代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没有船,不等于没有渡河工具。
韩信这是“远而示之近”,要从远处进攻,就在近处演戏。
“近而示之远”的案例也有,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吴与越夹水相距,越派士卒分别于上下游,相距五里,夜里鸣鼓而进,吴只得两边分兵去救。而实际越人之所以要晚上演戏,就是因为派去的鼓多人少,是虚张声势。等吴人分兵去了,越军主力从正面渡河,直取吴中军,大败吴国。
这是虚张声势、声东击西之计,双方都明白,但是声势也不一定是虚张的,声东也不一定击西,也可能真的击东。就像点球,守门员知道,你肯定要用假动作晃我,而那假动作,又可能是真动作,是你假装是假动作。那么这真真假假,到底谁能赢呢?对于射门的人来说,要射得稳、准、狠,如果自己打飞了,人家怎么守你也进不了。对于守门员来说,反应要快,还得有些运气。而且守门员也可以用假动作去骗射门的。
那前锋和守门员平时训练什么呢?练假动作吗?当然不是,一练体能,二练技术,三练战术配合,这才是战斗的本质。
(刘澔觉:这是能赢得战斗的本质,企业能赢的战斗本质是什么?是每一位员工的身体,是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大家的创造力,执行力。一个团队没有这些,说什么都没用。别说你们项目投资多大,也别说你们模式多牛,让我看看你们的团队活力。)
说韩信能打仗,载诸史册的都是奇谋巧计,给人很大误区,以为打仗就是打这个。而本质上,大将就像总经理,运营管理才是本质。所以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多了他就不会玩儿,而韩信带兵,是多多益善,给他一百万,他也能像运用自己的手臂一样指挥自如。这才是韩信的真本事。
所以三十六计,只能当个故事听,别把那当成战争。
曾国藩甚至对韩信木罂渡江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他说拿瓦罐扎成筏子能让大部队渡河,基本不可能。他还怀疑韩信的另一个壮举,就是拿土袋子在上游拦一个临时水库,下游水浅了,让敌军渡河,渡一半的时候,把土袋子一下子拿开,溃坝放水下来把敌军淹死。曾国藩说这水库大坝不是一人扔一袋土就能建起来,更不可能一下子又把它撤掉,谁去撤?怎么撤?根本不可能。
曾国藩说:“我们湘军打的一些胜仗,我看到文人们写的报道,我都拍案叫绝,不知道这仗原来是这么打的!太神奇了,那肯定不是我!”
计策就拿两下子,双方都是读过兵书,每次打仗必然要用那些计策,比如我要打哪儿。我一定想方设法骗你是别的地方。你也晓得我肯定要骗你,你也晓得我可能要让你误以为我骗你,其实我没骗你,我真的就打这里。
那又如何?
(刘澔觉:很简单,就那么两招,信不信那是你的事。一个事情就是有很多的解决方案,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离开这一套逻辑也有成功的,这取决你相信什么。更科学的说应该是你现在能怎么,因为你相信的可能就不是你现在能拥有的。我决策的依据很简单,现在有什么能做什么产生具体的影响,抛开自己只拿结果说话,这就是好的方案。方案概念再好,不能落地,那有什么意义。
落地的这个标准怎么衡量呢?成本观念,想要落地你这个创意这个方案,需要付出多少。人员成本?时间成本?学习成本?日常的运营这些成本越低,跑越快。如果是日常运营的问题,那就是要快速的产生变化,所以在运营的时候会不断的发现问题,快速优化,有些优化不了怎么办?下次再开店把这个问题从顶层设计消失掉。
品牌经营呢,就要考虑核心是什么,把钱花在刀刃上,围绕你的核心付出成本。你有没有为你的品牌创造核心价值,有没有在这个核心价值上花钱。而非成本最低的处理,于店面运营而言,这是两套逻辑关系。
所以现在市场环境不好,消费的欲望被空前满足之后,大家就觉得卷。因为你从来没想过自己要经过怎么样的训练才能把球射进球门。基础训练的准备工作都不做,还上升不到战略欺骗的层面。)
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动作,但那不是赢球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