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主题:备课
片段来源:《这样读书就够了》
R:
确定知识拆页之后,理论类图书备课的主要挑战是把观点或理念转化为建议。转化需要3个步骤:
1.谨慎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一定要在上文下理中读懂作者的观点,避免断章取义。
2.充分了解作者给出这个观点或理念的背景,同时思考自己的实际状况,与作者的背景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3.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对那些背景相同的观点,可以直接应用,给出建议,而对不同或已发生明显变化的观点,需要进一步提取观点背后的原则,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给出切合的应用性建议。
把观点转化为建议之后,理论类图书加工案例的难度也会略大些。这类书中的案例可能会更抽象,或者干脆没有案例。比如心理学类的书,运用的案例大多是关于得出这个结论的实验是怎么设计和进行的,以及结果是什么。
《引爆点》以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个人物为例说明个别人物法则,要把这个例子改编为营销案例,难度就大多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备课方式不是直接“翻译”,而是通过书中案例充分理解观点或理念之后,再用这个观点或理念创作一个案例。
I:
女儿的语文阅读理解作业经常出现问题,老师在批改后会提出问题。你把原文读了几遍?作者写的文章背景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你有没有结合自己想法表达作者的思想?孩子看到老师的提问也是很痛苦,时常摸不到头绪。幸好,我学了RIA便签学习法之后,教会了女儿,她的阅读理解能力有明显提高。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有时会产生误解,为什么?因为会断章取义和附会旧知。没有从文中或表达者的表述中全面理解含义,经过思考,便口吐莲花。例如,有位奶奶看见家附近路面水管爆裂了,通过联想,觉得自己家会停水,便急忙在家囤了好多水。
如何避免误解,有很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
1、深入阅读(聆听)
女儿做阅读理解作业时,我要求她多读几遍,一定是全文阅读,而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读取某一段落,断章取义理解。
2、深入思考(询问)
在她读文章时,我要求她划出关键词,然后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3、了解意图:
阅读理解作业,一般最后一道题目是结合自己谈作者的意思。我告诉女儿,一定要找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思,先了解背景和作者描述,然后写出作者所表达意思,然后再看看自己的观点和作者的表达意思有哪些不同点或共同点,最后阐述出来。
这三个步骤可以运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避免误解产生。
上周末我发了个通知,具体内容是这样的,“学校将开展家长进课堂主题分享活动,一般会在周五下午2:45到4:30二节课之间,具体时间会另行通知。请各位家长事先做好课间准备。”结果有家长来私下沟通,“本周五我没有空,是否可以定在下周一?”还有家长问,“周五,是哪个周五?我先要确定一下。”
我只得私下再做解释,回答很简单,不好意思,你理解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