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之璧

【人物传记——周瑜】

建安十五年冬,柴桑都督府的炭火渐弱,榻上周瑜面色苍白,咳得胸口发颤。他抬手抹去唇边血渍,目光却穿过窗棂,落在窗外滔滔江水上——赤壁的火光似乎还在眼前跃动,益州的轮廓却在命运尽头愈发模糊。他喃喃低语:“修短命矣,诚不足惜……只恨这志向未酬,再不能奉教命了。”这未竟的遗憾,如江涛拍岸,直至最后一刻仍在胸中翻涌。

江舒县的周氏,世代簪缨,家学浸润下的少年周瑜,早有凌云之志。孙策为父奔丧寄居舒城时,两人一见如故。周瑜爽快让出南宅安置孙策一家,自此“升堂拜母”,结下金兰之谊。那时孙策十七,周瑜弱冠,他们在舒城阳光下纵论天下,剑眉星目间尽是少年意气,仿佛江东山河已被纳入两人掌中。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的消息如惊雷炸响。周瑜星夜从巴丘引兵赶赴吴郡奔丧,灵堂上孙权惶惑悲戚的模样,深深刺痛了他。此时江东风雨飘摇,人心浮动,周瑜却挺直脊梁,对孙权行臣子之礼,声如洪钟:“瑜受讨逆(孙策)殊遇,委以腹心,敢不竭股肱之力,效死以报!”一拜之下,君臣名分终定。他外驻重镇,内抚诸将,以沉稳担当撑起这危局,让江东航船在惊涛中寻到了方向。


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绍后,以朝廷之名强令孙权遣子入质。张昭等重臣被曹军威势震慑,一时犹豫不决。孙权召周瑜至母亲吴夫人面前定夺,周瑜目光如炬:“质一入,便如缚手缚脚,再无转圜余地。不如不遣,静观其变。”他深知,一旦送质,江东便成瓮中之鳖。此议终被采纳,江东因此保住了与曹操分庭抗礼的根基。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降表雪片般飞至江东。张昭等大臣面如土色,劝道:“曹公势大如虎,今日拒之,恐更不利。”孙权握刀而立,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停在周瑜身上。周瑜向前一步,朗声道:“操虽托名汉相,实乃汉贼!将军承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当为汉家除残去秽!”他更直指曹军软肋:“北军舍鞍马、仗舟楫,水土不服必生疫病。瑜请精兵三万,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孙权闻言,拔刀斫案:“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赤壁的火光,就此照亮了周瑜洞彻战局的双眼,也映出江东君臣生死相托的肝胆。

赤壁战后,周瑜不顾右肋中箭重伤,亲冒矢石追击曹仁。建安十四年,曹仁败走,南郡归入东吴。周瑜屯兵江陵,目光已投向益州沃野。他向孙权献上“二分天下”之策:“曹操新败,忧在腹心。若与奋威(孙瑜)共取蜀地,得蜀并张鲁,北方可图也。”孙权欣然应允。周瑜立刻整装启程,欲溯江西进,却在巴丘整军时,被沉疴击倒。生命最后时刻,他强撑着写下给孙权的绝笔:“修短命矣,诚不足惜……只恨微志未展,再不能奉教命耳。”他郑重举荐鲁肃接任,又细细叮嘱身后事,直至最后一口气消散。

一代豪杰,陨落于三十六岁的盛年,宏图戛然中断于西征路上,如利剑骤折于出鞘之际。

周瑜归葬舒城时,孙权素服举哀,恸哭道:“公瑾有王佐之资……孤何赖哉?”后来孙权称帝,仍对公卿感叹:“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他姿貌俊朗,风神高彻,精于音律,曲有误则周郎顾,传为雅事;待程普等老将以礼,化解龃龉,终使程普感叹:“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后世稗官野史,总爱以“三气周瑜”的虚妄涂抹英雄——仿佛他的胸襟只容得下与诸葛亮的意气之争。可历史深处,周瑜临终耿耿于怀的,是益州未取、中原未复,是他亲手擘画却未及展开的壮阔山河图。

他一生忠于所托,智勇兼备,如一块无瑕美璧,辉映着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江东的晚霞,总似为他燃烧不熄的烽火。当赤壁烈焰渐熄,唯有他胸中那卷未冷的山河图,在史册深处依然燃烧着不灭的赤诚,照亮后世对“国士”二字的全部想象。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阅尽桃花阅读 1,270评论 0 2
  • 残阳泼在丹徒山的断崖上,像一盆将凉的血。箭疮在肋下溃烂,每一声咳嗽都震出腥甜。我知道时辰快到了,可掌心仍死死扣住剑...
    七里椿阅读 99评论 0 4
  • 比较周瑜,鲁肃则是一个更加奇怪的家伙。历史上的鲁肃形象和演义中以及电视上的鲁肃有很大区别。《三国志-吴书》描写鲁肃...
    药卿阅读 1,025评论 0 0
  • 自古江东出才俊 这句话在不同的古装剧和历史书籍里都会有这样的描述。既然要说江东,就首先必须去了解江东之地在哪? 江...
    忆先生阅读 1,338评论 2 7
  • 兰襟·著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一 东望处隐隐绰绰,恍惚中一阵从久远前吹来的风,灰白石阶重开百年画卷,江东风采...
    尘世书阅读 929评论 3 7